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病而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病呻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呻吟」是病痛或哀傷所發出的聲音。有病呻吟是正常,如果沒有生病也在那兒哼哼唉唉,就有點無端憂戚或妄發牢騷了。宋代辛棄疾有一闕〈臨江仙〉詞,說自己年華老去,似乎沒啥用處了,所以老天要自己隱居於山林中。但是回想自己過去幾十年的生命歷程,曾有許多歡樂卻換來今日的歎息,就警覺自己竟然無病也在呻吟。這是「無病呻吟」的原義。這句成語比較常用的是它的引申義。因為是無病呻吟,所以就有矯揉做作的意思,常用來比喻作品缺少真感情,矯揉造作,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或譏諷人裝腔作勢。此成語也作「不病而呻吟」。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三談到漢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詩,雖然不合楚...
病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缺失、缺憾。《朱子語類.卷八.總論為學之方》:「若見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處,也自會變移不自知,不消得費力。」
匿病不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諱疾忌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韓非子.喻老》的記載,扁鵲曾經謁見蔡桓公,接連幾次他都說蔡桓公生病了。第一次見面他是說:「君王!你有病,病在皮膚上,不治療的話恐怕病情會加深。」隔了十天,第二次見面又說:「君王!你的病已經侵入肌肉,不快點治療,病情會更嚴重。」蔡桓公還是不加以理會。又過了十天,扁鵲又謁見桓公,說:「君主您的病現在蔓延到腸胃了,不醫治病情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依然不理他,心裡更加不高興了。又再過了十天,扁鵲看了蔡桓公一眼,轉身就走,於是桓公派人去問扁鵲原因。扁鵲回答說:「疾病在皮膚時,熱敷就可以治好;侵入到肌膚時,用針灸就可以醫好;等侵入到腸胃時,吃幾服湯藥就可以根...
愛倫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錯亂。1846年,在各方面受阻的情況下,坡結束了《百老匯雜誌》,攜病重的妻子搬至紐約郊外。坡同樣患有病疾,但仍堅持寫作,並強有力的反擊那些誹謗他的人。1847年1月30日,維吉尼亞去世,深愛妻子的坡受到嚴重的打擊,更加無可救藥的酗酒使其精神受到嚴重損害。之後的兩年中,坡曾有過一兩段愛情,但都沒有結果。1849年10月7日,坡因為腦溢血去世。 觀點 崇尚為藝術而藝術,認為文學乃在於呈現文字之美,別無他意。並認為作品中最美的表現手法乃美人之死。 影響 愛倫·坡與其作品影響文壇甚遠,甚至在宇宙學、密碼學等專業領域也可見其...
患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上受傷或有病變的部位。
無病自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病而用火艾燒灼穴位。比喻自尋痛苦或煩惱。《莊子.盜跖》:「柳下季曰:『跖得無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
節上生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節外生枝」。見「節外生枝」條。01.宋.朱熹〈答呂子約書〉:「若左遮右攔,前拖後拽,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02.宋.朱熹〈答胡季隨書〉:「伯壽下一見字,已是有病,季隨又更節上生枝,更不復以純熟自期。」
 
端然無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安然無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恙」是傳說中的一種嚙蟲。《風俗通義》上記載:「恙,噬人蟲也,食人心。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勞問者云『無恙』,非為病也。」由於古人居住環境衛生較差,容易被恙咬傷,引發疾病,所以「恙」就成了疾病、災禍的代名詞。有小病的話,就稱為「微恙」、「小恙」,沒有病就是「無恙」。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次趙威后接見齊王派來的使者,還沒有將國書拆開,趙威后就問齊國使者道︰「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百姓們都好嗎?齊王也好嗎?」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奉大王的命令出使貴國,威后您卻先問收成和百姓,然後才問大王好不好,豈非尊卑顛倒了嗎?」趙威后就回答說︰「你說...
不舒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適意、不愉快。如:「他說這些話,叫人聽了不舒服。」
2.身體不適。如:「我突然覺得有點不舒服,大概著涼了。」
一勞久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勞永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哀帝建平年間,匈奴首領單于上書,表示願意向漢朝進見、進貢。當時正好哀帝有病在身,有些大臣們就說,以前在宣帝、元帝時,單于進見,國家就發生了變故。皇上陷於兩難,與公卿們研商後,決定不允許匈奴進見。這時,揚雄上書諫言,內容是說:單于上書請求進見,而國家卻不允許,與匈奴之間的仇怨就會從此開始。因而列舉了秦朝以來對於匈奴問題的處理,總是花費了許多心力、財力和物力,才得以解決。並不是前朝樂於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和匈奴周旋,而是因為如果不經過一次的勞苦,就無法得到安逸;不花費短暫的財力、物力,就得不到永久的安寧。而匈奴一直是中國歷來最大的問題,前朝一向很重視,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