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師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應向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繳交學歷證件申請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實習教師之資格:  一、師範校院大學部畢業者。  二、大學校院教育院、系、所畢業且修畢規定教育學分者。  三、大學校院畢業修滿教育學程者。  四、大學校院或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外大學校院畢業,修滿教育部規定之教育學分者。第七條 (複檢工作之程序)  複檢工作之實施,得授權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成立縣市教師複檢委員會辦理。  具有下列各款資格者,得申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資格之複檢:  一、取得實習教師證書者。  二、教育實習一年成績及格者。  教師合格證書由教育部統一...
超級市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現代新興的自助式商店。業者將食品或日用百貨分類、包裝、標價後陳列架上,由顧客自取,再至收銀臺付款。[例]媽媽喜歡到超級市場去選購食物。 ◎
待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待、款待客人。[例]細心與體貼是服務業者應有的待客之道。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級被欺壓、剝削之苦的〈升租〉、〈赤土與鮮血〉、〈鴛鴦〉等;〈一群失業的人〉、〈元宵〉、〈過年〉則對失業者的痛苦與無奈有很貼切的描寫,內容取材廣泛。新詩的內容與題旨跟小說相近,不但富有人道主義的關懷,也深具諷刺與批判精神。楊守愚的漢詩多感懷、詠物、寫景與酬贈,但也有延續新詩社會寫實的作品〈農村什詠〉。綜觀楊守愚的作品,大多具有階級意識,並批判社會不公,關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楊守愚一生以中文寫作,駕馭白話文的能力,比同期作家流暢,更可貴的是,他已把許多俚語俗諺,運用在小說之中,有時亦夾雜閩南語與日語,語言風貌獨樹一格。縱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究風氣及卓越的師資培育方式,除致力於教育本業人才之培育外,亦創新拓展相關學術領域,是有志於教育文化產業者最佳的選擇。 簡史本校創立公元1895年,初名芝山巖學堂,翌年改稱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20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1927年分割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前身,南門校區)、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芳蘭校區),1943年兩校再合併為臺北師範學校(南門校區收預科及女子部,芳蘭校區收本科生;日治時期國語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籍簿全部移至芳蘭校區,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區)。1945...
半導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是用半導體的電子元件所製成。<註2>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在政府長期支持及業者努力下,已是全國第一大產業。而國內IC工業發展與國外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以IC設計、IC製造及IC封裝、測試為主體的專業分工的產業結構,形成不同於其他IC先進國家的特色。<註2> 引用相關文獻<註1>關於科學的100個故事,霍致平編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3月3日出版。<註2>突破高中基礎物理(全),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謝幸宜,洪斐絃,蕭淨方編著。
社會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嚴,以此作為其生存之條件,減輕或是避免人民面臨經濟之困境。此指之社會安全包括對老年、疾病、殘障與失業者提供之社會保險;對社會生存最低保障的社會救助等。而當前的社會國實際上已由往昔的救濟國家態樣逐漸轉為保險國家。三、社會正義社會正義係指國家須努力調和因權力分配、貧富、教育程度、性別等差異所生之對立與矛盾,並竭力謀求社會平等的建立。而此指之國家的社會衡平任務,所涉及的範圍並非齊頭式平等,而是事實上存在之區別,針對機會平等而建立者。(註2) 參考書目註1: 許育典,《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台北:元照。註2: 許...
太平天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背景1.1 洪秀全(1814-1864)1.2 太平天國內部2 太平天國的落敗3 影響4 參考書目 背景十九世紀的大清帝國,除了面臨來自列強的侵略外。由於長期的人口增長,中國已沒有足夠的土地供給所有人,民生的不濟、連年的旱災、水患等天災頻傳、無業者轉成為盜匪等,使社會不安的成分大大上升;其次,鴉片戰爭後大量鴉片輸入、外國產品的湧入所帶來的經濟性破壞;最後是滿清自身政治的腐敗和旗人軍隊的腐化和衰弱。這些都成為了太平天國得以迅速壯大並且威一度威脅清廷存在的根源。 洪秀全(1814-1864)本來出身於廣州城外的農戶,...
流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失。[例]不肖業者濫墾濫伐,使得很多山坡地土壤嚴重流失。
千載一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會,內求諸己,而所憂乃重於所欣。《傳》云:「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今外不寧,內憂已深。古之弘大業者,或不謀於眾,傾國以濟一時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誠獨運之明足以邁眾,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可也。求之於今,可得擬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