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6.19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牙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刷牙的用具。可除去齒間的汙垢。元.郭鈺〈郭恆惠牙刷得雪字〉詩:「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文明小史》第三四回:「生放下牙刷,趕忙披上夾尼袍子,走出櫃臺招呼。」也稱為「刷牙」。
不由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禁、忍不住。參見「不由得」條。《紅樓夢》第三○回:「寶釵聽說,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樣,又不好怎樣。」《文明小史》第三四回:「生聽他說得有趣,不由的又要笑,卻不敢大笑。」也作「不由得」、「由不得」。
戰戰惶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戒慎畏懼的樣子。《三國演義》第一○七回:「帝問曰:『卿何以汗?』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忍不可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且止,忍不可忍。」爽誅後,入為司隸校尉,凡臨七郡五州,皆有威信。遷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戶。禮與盧同郡時輩,而情好不睦。為人雖互有長短,然名位略齊云。嘉平二年薨,諡曰景侯。孫元嗣。 〔注解〕 (1) 禮:孫禮(?∼西元250),字德達,三國魏涿郡容城人。有治績,魏明帝重之。帝臨崩,拜大將軍長史,佐曹爽。為人光明正直,使曹爽行事不便,屢被貶官。曹爽敗後,入為司隸校尉,遷司空,封大利亭侯。卒謚景。 (2) 乖細:違理、瑣碎。 (3) 匡輔:匡正輔助。 (4) 兇兇:騷動不安。 (5) 宣王:指司馬懿(西元179∼251),字仲達,三國魏溫縣人。有雄才,多權變,文帝甚親重之,屢出師與蜀...
至言不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管輅(西元209∼256),字公明,三國魏平原人。幼喜仰視星辰,及長精風角、占相之道。嘗與何晏、鍾論《易》。輅,音ㄌㄨˋ。 (2) 《易》:即《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3) 晏:即何晏(?∼西元249),字平叔,三國魏宛人。好老莊之言,與夏侯玄、王弼等競尚清談,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後為司馬懿所殺。 (4) 煩:同「繁」,繁雜、眾多。
心癢難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心中情緒浮動不定,無法克制。《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又附和著恭維敏生幾句,把一個書賈王生抬到天上去了。不由得心癢難搔,櫃臺裡取出十兩銀票,請他們到北渚樓吃飯。」也作「心癢難撓」。
六君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稱品格、學識極為傑出的六位人物為「六君子」:(1)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禮記.禮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2)宋代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陳師道、李薦,稱為「蘇門六君子」。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下.談藝.姑溪集》:「端叔在蘇門,名次六君子,……觀全集殊下秦、晁、張、陳遠甚,然其題跋自是勝場。」(3)宋寧宗時,右丞相趙汝愚被韓侂冑誣陷,太學生周端朝、張衜、徐範、蔣傳、林仲麟、楊宏中六人上書營救,遭摒斥,史稱「六君子」。見《宋史.卷四五五.忠義傳十.楊宏中傳》。(4)宋理宗時,殿中侍御史丁大全專權,蠻橫無理,太學生陳宜中、劉黻、黃鏞、林測祖、曾唯、陳宗六人上書批評,輿論界同聲響應,稱為「六君子」。見《宋史.卷四一八.陳宜中傳》。(5)明熹宗時,魏忠賢掌權,其人奸詐殘暴,御史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被陷害死於獄中,時人稱為「六君子」。後魏忠賢又逮捕周起元、繆昌期、周順昌、周宗建、黃尊素、李應昇六人,害死獄中,世人也稱為「六君子」。見《明史.卷三○五.宦官傳二.魏忠賢傳》。(6)清光緒時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因變法被殺,時人稱為「戊戌六君子」。見《清史稿.卷四六四.李端棻等傳.論曰》。(7)民初,楊度、孫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組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稱為「籌安六君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壤貧瘠堅硬。《三國志.卷二二.魏書.盧傳》:「而礁土地墝瘠,百姓窮困,愍之,上表徙民於梁國就沃衍,失帝意。」
不在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看重、不放在心上。《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其時榜已發出,生仍落孫山,妙在財氣甚好,也不在乎中舉。」也作「不介意」。
充飢畫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畫餅充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畫餅,畫成的餅。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價值。根據《三國志》記載,三國魏盧為人正直不阿,敢於上諫直言,頗得魏明帝賞識,任命為吏部尚書,擔任推舉人才的工作。魏明帝向來厭惡那些聲名顯揚,卻無才學的人,這時剛好中書郎一職出缺,於是下詔要求盧推舉人才時要注重真才實學,不要選那些徒具名聲的人,否則便像在地上畫餅一般,只能看而不能吃。後來「畫餅充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虛名而無益於實際。亦用來比喻徒事空想無益於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