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立仁愛高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中學生組閩南語演說第一名。農二班陳佳馨同學榮獲97年全國美術比賽書法類縣內初賽佳作。97年度校園防治學生藥物濫用及關懷愛滋話劇創意競賽榮獲南投縣第三名。農二班陳佳馨同學榮獲97學年度全國美術比賽書法類縣內初賽佳作。家三班蔡馨葶同學參加「第三屆華梵盃高中職部落格大賽」榮獲優勝。農二班郭奕成獲行政院青輔會錄取為青年志工校園推廣大使團成員。農二班陳佳馨榮獲日本真太陽國際書道展學生部「真太陽準大賞」(第2名)。森林科學生陳柏豪、白承祐、周騂華、翁嘉隆,由羅家榮老師指導以厥無景友----霧社地區蕨類資源調查,榮獲第49屆國立暨縣...
公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和公民的概念特性一樣,公民教育也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概念,在內容上需要參考社會學、法學、倫理學、政治學等人類文明的基礎,不應將公民教育簡化成「公德教育」(因為現代公民教育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不應將公民教育窄化至「關於國民的教育」等傳統說教表述。執政者與公民社會間力量的不均等是延緩民主發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活動力的公民社會容易滋養威權體制的壯大。選民及一般人民的公民教育要普遍進行,而非只在具可信度的選舉過程中,才能帶動人們更多的覺醒,讓選民更了解他們的權利。民主生活應有法治的精神相隨,也就是保障人民權益的法律,而非為了捍衛...
權力平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著重「權力」在國際關係中之運用者,多為「現實主義」相關的著作。而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摩根索《國際政治學》一書,不僅是「現實主義」第一本有系統的著作,更把「權力」與「權力爭奪」視為國際政治最核心價值與運作方式。摩根索認為「國際政治即是權力爭奪」;並因此引伸出兩項觀點:第一,並不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採取的行動都是政治性的,意即「政治性」活動僅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能採取的許多種行動之一;其次,並不是所有國家在所有時間,都是以相同程度從事於國際政治的活動,表示權力越大的國家越有能力參與國際事務。若以現實主義來分析「權力平衡...
顧亭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亭林先生字寧人。本名絳(ㄐ一ㄤ\ 〉,明亡,改名炎武。學者稱為亭林先生。江蘇 崑山人。炎武才高學博,治學精神,謹嚴篤實,反對純文學,為清代樸學導師。畢生心志所注,則在推翻異族統治,發揚民族精神,清末革命志士,多受其精神感召,卒能達成推翻滿清,締造中華之目的,明亡,嘗暗結遺民,與台灣 鄭成功連絡。提出貴創、博證、致用三種研究考證方法。貴創主張不蹈襲古人,博證主張引據參證,詳其本末,而證一物一事之實,決無可疑;致用主張學問要及於當世之務,不為清談浮泛之文。主張窮經致用,反對言之無物之擬古文學,應酬文字、浪漫文學。主張文學應為...
教育微觀政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捍衛自身的利益,而這通常呈現在共識的無法達成或論題的擱置兩個結果。依陳幸仁(2008)的觀點,微觀政治學涉及學校教育的各層級,包含國家層級和地方學區層級,其中成員和利益團體在互動過程中,有關於權力、影響、控制、衝突、合作、策略、交換、協商、價值和意識型態等政治行為。 參考文獻林天祐主編(2004)。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中的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5,64-76。陳...
開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排除障礙物。《禮記.月令》:「開通道路,毋有障塞。」
2.啟發。如:「開通知識」。
不頑固,能接受不同的想法意見。如:「他雖年老,卻很開通,能接受新的觀念。」
白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政治學上稱反對共產黨的勢力為「白色」。相對於紅色而言。
林天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現在職務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二、最高學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教育行政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博士後研究三、學術專長教育行政 、教育政策、教育研究法四、開課名稱教育研究法、教育品質管理研究、教育計畫研究、教育政策分析研究、教育政治學研究</td> </tr></table> 著作目錄 專書 年份 專書 出版 篇名 其他:SCI、SSCI、AHI、TSSCI等訊息 2000臺灣教育探原(林天祐等著) 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
委員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無其他特別之權利與地位,與其他行政委員並無差異。(註1) 參考書目註1:彭懷恩(2001):《政治學概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頁193-195。。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委員制英文關鍵字:council system
壓力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聲音的重要橋樑,多元且蓬勃發展的利益團體也正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元素。 參考文獻海伍德(2009)。政治學的關鍵概念。台北市:五南。任德厚,《政治學》七版,三民經銷。一品公共行政研究室編(2008):行政學辭典。臺北:一品文化。延伸閱讀: 利益團體概論[[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利益團體、壓力團體英文關鍵字:Pressure group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