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04 ms
共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下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曆十月十五日。道教以下元節為水官解除厄運而舉行普渡儀式,民間亦在此時祭拜祖先、神靈以祈求福祉。
|
弔喪問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拜死者,慰問病人。形容關心人民生活。《宋史.卷四二八.道學列傳二.尹焞》:「頤既沒,焞聚徒洛中,非弔喪問疾不出戶,士大夫宗仰之。」《三國演義》第二三回:「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
|
掃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拜打掃墳墓。[例]清明掃墓,是慎終追遠的美德。
|
公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公家、團體或社會人士向死者祭拜的儀式。
|
金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金捶成的薄片或塗上金粉的紙片。多用以貼飾佛像或各種器物。[例]泰國人祭拜神明,習慣用金箔貼在神像身上,來表示他們的敬意。
|
八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蜡,周代田事完畢後由官方所舉行的祭祀典禮。八蜡為祭拜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八種神明。《禮記.郊特牲》:「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
|
腹心之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注解〕
(1) 禜:音ㄩㄥˋ,古代一種祭拜日月、星辰、山川、風雨等的祭祀,以求消災。
|
情不自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
言笑不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苟言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一本記述古代禮儀的書籍,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述日常生活所應做到的小節,有一段就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的禮節,在家裡時不能處在尊貴的西南方,坐位時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時不能走在中間,站立時不能在門中央。舉行饗禮時不能做主人,須由父母決定;祭祀時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們在左右一樣。不登上高處,不走到深谷邊,不去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要讓父母擔心。也不隨便毀謗人,不隨便嬉笑,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守本分。後來「不苟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
胙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拜鬼神用的牲肉。《金史.卷三一.禮志四》:「司徒又跪以胙肉進,皇帝受以授左右。」《儒林外史》第三七回:「遲均、杜儀,引主祭的虞博士,亞獻的莊徵君,終獻的馬二先生,都跪在香案前,飲了福酒,受了胙肉。」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