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4.43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求魚緣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緣木求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秋時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很想效法他們,便向孟子請教有關他們的事蹟。孟子說他沒聽說過,但可以為齊宣王講述如何以仁德統治天下。孟子認為,要以仁德統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顧、愛護百姓。可以先從尊敬自己的父兄、愛護自己的子弟開始,然後推及別人的父兄子弟,這樣就能治國、平天下了。如果不從這基礎開始做起,就想開疆闢土,使其他諸侯歸順而稱霸天下的話,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抓魚,是不可能達成的。後來《孟子》原文的「緣木求魚」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易於反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易如反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管仲使他的君主稱霸於諸侯,晏子使他的君主盛名遠揚。《孟子.公孫丑上》中記載了孟子對此事的看法。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他說:「老師,如果您也在齊國執政,是否能振興管仲、晏嬰的功業?」孟子聽了說:「齊國是個大國,地廣人多,如能施行仁政,完成天下統一的王業,就像把手掌翻轉一下那麼容易,可是他們都沒有做到。」後來「易如反掌」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由反手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到。
嬌生貴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嬌生慣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嬌生慣養」指在備受寵愛縱容中成長。此語見於《醒世姻緣傳》。《醒世姻緣傳》是清朝蒲松齡撰,共一百回。寫狄希陳兩世惡緣的報應,著重於描寫家庭社會的各種現象,尤其是婦女的悍妒、家庭怨憎之事,都歸因於陰騭果報之說。其中有一段描述農民晁無晏、晁思才稱霸族裡,不得善終的故事。晁無晏死後,晁思才想要謀取晁無晏的家財,假意收留晁無晏的兒子小璉哥,卻把小璉哥當奴婢使喚,還要他跪著磕頭。作者在文中寫了一句:「本是嬌生慣養子,做了奴顏婢膝人。」是說小璉哥從小是晁無晏的獨子,備受寵愛,沒吃過什麼苦,沒想到卻落了當人奴婢。晁思才因為謀奪晁無晏的家財,所以想斬草除根,以除後患...
無佛處稱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在無人才處稱霸逞強。宋.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使蘇子瞻見此,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三.小李將軍畫卷》:「且願芑源昆仲,就現存之蹟,剔去卷後各偽跋,重加潢治,以無負此唐人妙蹟,庶可於無佛處稱尊云爾。」
戰國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牧民族的入侵。自西元前481年起,周朝統治的中國,陷入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局面─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稱王稱霸,戰爭持續不斷。在此時期,至聖先師孔子率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到處鼓吹中庸之道,希望各國君主能彼此克制行動,和平共處。孔子認為,君主不但需要維持君臣的和平共處,並且要尊敬祖先、敬奉神明及擁有良好的德行,作為人民的表率。孔子的理念不僅受到當時君主的推崇,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諸子百家除了孔子的儒家之外,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稱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稱霸
霸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武力稱霸的諸侯盟主。《孟子.盡心上》:「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土。」
坐薪嘗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屈膝求和。歸國後,任用文種、范蠡,臥薪嘗膽,矢志復仇,終於興兵滅吳,並渡淮水,會諸侯,受方伯之命,稱霸江淮間,名震中國。或作「勾踐」。 (4) 反:通「返」,回來。 (5) 膽:一般解為動物之膽囊,或以為當指具苦味之膽草。 (6) 嘗:同「嚐」,用口辨別滋味。
ANDROI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三方網站來下載。2010年末數據顯示,僅正式推出兩年的Android作業系統在市場佔有率上已經超越稱霸逾十年的諾基亞Symbian系統,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成立2003年10月,有「Android之父」之稱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建立了Android科技公司(Android Inc.),並與利奇·米納爾(Rich Miner) 、尼克·席爾斯(Nick Sears)[19]、克里斯·懷特(Chris White)共同發展這家公司。談到建立Android科技公司的原...
視死若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