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信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任由、聽憑。唐.高駢〈風箏〉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宋.歐陽修〈定風波.對酒追歡莫負春〉詞:「尊前信任醉醺醺,不是狂心貪燕樂,自覺,年來白髮滿頭新。」
晏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悠閒安適的樣子。《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上.樊英傳》:「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晏然自得。」《紅樓夢》第七一回:「今得晏然復聚於庭室,自覺喜幸不盡。」也作「晏如」。
自我調節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的觀點起源於Bandura的雙重控制歷程論點,他主張人類行前瞻控制與反應控制歷程的能力,個人會設定自覺有價值的標準,引發對現狀的不平衡感受,因而激勵自己去完成所設定的目標,以解除不平衡的感受。當目標完成後,個人會把努力的成果與所設定的目標作一比較,倘若結果與目標相符,則不平衡感受會被消除,自我效能因而提升,未來還會繼續設定更高的目標。這就是前瞻思考、自我反省及自我反應的能力。Bandura也提出人類有自我指導的能力,能控制引導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行動,因此個體會因為觀察或經驗到外在的結果而調整自己,此及自我調節的歷程,此...
自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覺得意。《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晏嬰》:「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段凝出入公卿間,揚揚自得、了無慚色。」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中國當代作家、詩人,現居台灣高雄市。生於南京市,籍貫福建永春,父親余超英,母親孫秀君。母親為江蘇武進人,妻子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戰爭時在四川讀中學,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曾自言:「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辛在台,〈一個附庸於政治權力的投機詩人〉,《自由時報》,2007年7月5日。現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擅新詩、散文,旁及評論、翻譯,出版著譯凡五十種,其中散文有十種,作品列入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的教科書。余氏行文精煉,發人博思...
周芬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法開始轉變,張春榮看到的卻是「她一貫綿密細緻的感喟與錦心繡口的文字風格。」《熱夜》,深刻展現了女性自覺的過程,文字也交錯在現實與想像間,陳芳明說:「我在深夜閱讀周芬伶,愛極她的寒冷與清澈。在她想像的寓言世界,我如履薄冰,如臨冷鏡。讀她,也在讀我。」《戀物人語》,張瑞芬:「中年周芬伶,敘事與抒情渾然無間的融合,以文學靈心與秀發的才氣,構築了一個世紀末散文的回憶之屋,想像之城」對於熟悉她的讀者而言,古怪複雜的家世,小祖母、眾姊妹,身繫囹圄的弟弟,在前幾本散文集「絕美」、「花房之歌」、「閣樓上的女子」裡已陰慘慘奠下了基調,一...
坎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他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北海便對河伯說...
局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不安適的樣子。《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覺局促,本是能飲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強他。」也作「侷促」、「跼促」。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人物嗎?張生與鶯鶯初次相逢便驚為天人,甚至「幾不自持」,他外表雖然溫文守禮,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卻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只是掩飾得極好。他積極地送禮巴結紅娘,為了表明心跡,對紅娘說道: 「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表面上張生是因為相思之苦,幾乎要為相思而死,而想要與鶯鶯私會,但實際上卻是因色欲薰心,急切地想得到鶯鶯,所以才假借相思之名以軟化其心,倘若是真誠地要與鶯鶯諦結鴛盟,又何必急於一時呢?因此可得知,張生自一開始便不打算與鶯鶯廝守終身。  不久之後,張生...
發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覺不滿足,而奮力為之。《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也作「發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