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賀知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金龜換酒來共飲那件事,真讓我難過得淚水沾濕了手巾。  詩中李白除了描述他和賀知章初次相見的情景,並表露了他對賀知章的懷念和悲悼。  賀知章生性豪放曠達,平日待人接物都很率真。有一次為了欣賞林木泉石,竟然闖進一個毫不相識的人的別墅,還寫了一首(題袁氏別業)(也作偶遊主人園)的五言絕句來抒懷: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詩的意思是說:我並不認識別墅裡的主人,偶然來這裡坐坐,只是為了觀賞此中的林木和泉石。主人可不用憂愁要買酒請客,我口袋裡自有買酒的錢哩!  這首趣味盎然的詩,所顯現出來的林泉勝...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麽?》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繫,並於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 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産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爲中囯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爲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
漁歌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 曾謁見 湖州剌史 顔真卿,因爲船破舊了,請顔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五首。 這五首詞描述漁家生活的瀟灑閒逸,將原本平淡無奇的漁家生活,作者以生動的筆法,充份的表現出江南的春景。漁人自得其樂般,不憂慮,不歎窮,自由自在的生活,表露了人生高潔的思想。句中有靜有動,互相舖陳,讓整首詞更顯活潑生動。
醫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應詞部分,如:問候、期待、設限、祝福、支持、傾聽、鼓勵、發問、澄清、摘要、同理心、增強、導洩、自我表露、引導、建議、教導等。3.蒐集資料資料蒐集包括與當事人晤談時的言語、行為、態度、姿勢,當事人的家庭關係、學校生活、社會適應、支持資源,或者諮商師的觀察、對當事人實施之測驗、量表等資料。4.評估診斷根據蒐集的資料進行假設驗證與問題原因診斷,諮商員須對當事人進行徹底與精確的評估,以具體界定當事人的問題所在。5.訂定計畫此階段在於協助當事人提出並評估可能的解決計畫,讓當事人可以進一步釐清想法、感想,以便於行動。行動的處遇計畫...
吞聲忍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忍氣吞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
舉隅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4>也。」 〔注解〕 (1) 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啟,開導、教導。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 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音ㄈㄟˇ,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 隅:音ㄩˊ,角、角落。 (4) 不復也:不再告訴他。復,再、又。
觀隅三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4>也。」 〔注解〕 (1) 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啟,開導、教導。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 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音ㄈㄟˇ,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 隅:音ㄩˊ,角、角落。 (4) 不復也:不再告訴他。復,再、又。
聲吞氣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忍氣吞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
感嘆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感嘆的呼聲表露出強烈感情的句子。其語調特殊,音高的變化也往往比較大,而句末多使用驚嘆號。如「原來是你!」、「這件事太美了!」
傑佛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使教育完善,以促進國家的民主政治能夠順利運作,而其教育思想也在其教育實踐──創辦維吉尼亞大學──中表露無遺。 資料來源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