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戴叔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至德元載(756年)歲暮,為避永王兵亂,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的鄱陽。在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於是他開始探尋仕途。大曆元年(766年),戴叔倫得到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 大曆三年,由劉晏推薦,任湖南轉運留後。此後,曾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 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辭官歸隱,六月十三日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 成都北)。第二年返葬於金壇小南門...
一枕南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夭枉,不得與君子偕老,良用痛傷。」夫人因留孫自鞠育19>之。又謂生曰:「卿離家多時,可暫歸本里,一見親族。諸孫留此,無以為念。後三年,當令迎生。」生曰:「此乃家矣,何更歸焉?」王笑曰:「卿本人間,家非在此。」生忽若惛睡20>,瞢然21>久之,方乃發悟前事,遂流涕請還。王顧左右以送生,生再拜而去,復見前二紫衣使者從焉。至大戶外,見所乘車甚劣,左右親使御僕,遂無一人,心甚歎異。生上車,行可數里,復出大城。宛是昔年東來之途,山川原野,依然如舊。所送二使者,甚無威勢,生逾怏怏。生問使者曰:「廣陵郡22>何時可到?」二使謳歌自若,久乃答曰:「少頃即至。」俄出一穴,見本里閭巷,不改往日,潸然自悲,不覺流涕...
太魯閣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太魯閣族(Truku)2 分布3 親族系統:父系社會4 祖靈祭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太魯閣族(Truku)行政院於民國九十三年一月通過太魯閣族正名案,並於同年二月正式宣布太魯閣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二族。(註一P.38)歷史上的太魯閣族曾經圭屬於泰雅族,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和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於高山、從事狩獵農耕,是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也都有相似之Gaya祭團組織,但是兩族之語言完全無法溝通。(註二P.22)太魯閣族的男子驍勇善戰,日治時期的抗日活動中,最大型的戰爭就屬太魯閣戰役,也就是太魯閣族人的聖戰...
辭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殯之前,親族賓友向靈柩行告別禮的儀式。
重睹天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明,一定讓韋氏要什麼有什麼,不會加以禁止。後來中宗被迎回朝,重新當上皇帝,即立韋氏為后,並大封韋后親族,實現自己的諾言。「重見天日」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可用以指幽藏的事物重見於世,或用以比喻冤屈得到伸雪。
嬋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族。《楚辭.劉向.九歎.逢紛》:「云余肇祖于高陽兮,惟楚懷之嬋連。」漢.王逸.注:「言屈原與懷王俱顓頊之孫,有嬋連之族親,恩深而義篤也。」
夢裡南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夭枉,不得與君子偕老,良用痛傷。」夫人因留孫自鞠育19>之。又謂生曰:「卿離家多時,可暫歸本里,一見親族。諸孫留此,無以為念。後三年,當令迎生。」生曰:「此乃家矣,何更歸焉?」王笑曰:「卿本人間,家非在此。」生忽若惛睡20>,瞢然21>久之,方乃發悟前事,遂流涕請還。王顧左右以送生,生再拜而去,復見前二紫衣使者從焉。至大戶外,見所乘車甚劣,左右親使御僕,遂無一人,心甚歎異。生上車,行可數里,復出大城。宛是昔年東來之途,山川原野,依然如舊。所送二使者,甚無威勢,生逾怏怏。生問使者曰:「廣陵郡22>何時可到?」二使謳歌自若,久乃答曰:「少頃即至。」俄出一穴,見本里閭巷,不改往日,潸然自悲,不覺流涕...
五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五親族。宋.王禹偁〈一品孫鄭昱〉詩:「五族不力穡,終歲飽且溫。」
貴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主的內外親族。如:「皇親貴戚」。
目不定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目不交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漢文帝劉恆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性格寬和,仁孝恭儉,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罰。袁盎則是文帝時的大臣,常能提出有益的建言。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自恃為宗室親族,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數度抗旨,無視於法制的存在。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載,當時袁盎就曾預言此人將危害社稷,但為顧及宗室之情,文帝未加以制裁。後來淮南王果真起兵謀反,文帝平亂後將其流放,不料卻病死於途中。文帝得知劉長的死訊,極為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