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漢、滿、蒙、回、藏合稱為「五族」。
2.五氏族。《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3.五親族。宋.王禹偁〈一品孫鄭昱〉詩:「五族不力穡,終歲飽且溫。」
4.古代五百家稱為「五族」。《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
6.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官妃五族
7.誅連五族。《漢書.卷九○.酷吏傳.王溫舒》:「夫古有三族,而王溫舒罪至同時而五族乎!」
五族共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末革命時,革命黨人首倡此議。即推翻滿清政府,結束中國數千年專制政體,合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組成共和政體的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五位。大寫作「伍」,阿拉伯數字作「5」。
數目是五的。如:「五個」、「五子棋」、「五線譜」、「陰陽五行」、「五權憲法」、「五體投地」。
次第是五的。如:「五更天」、「小學五年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屬。如:「家族」、「親族」、「宗族」。
有共同屬性的。如:「族群」、「水族」、「上班族」。
人種的類別。如:「漢族」、「藏族」、「斯拉夫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古代地方的組織名稱。以五百家為一黨。《周禮.地官.大司徒》:「五族為黨。」漢.鄭玄.注:「族,百家;黨,五百家。」《禮記.學記》:「股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剉諸薦以為馬草。」《魏書.卷一五.昭成子孫傳.秦王翰傳》:「收議害觚者高霸、程同等,皆夷五族,以大刃剉殺之。」
高山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原住民族正名前的舊稱,為相對於平埔族的稱呼。漢族移民稱居住於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叫「平埔族」,對居住於近山地區或山區的原住民則稱為「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因較早接觸漢人文化、與漢人通婚融合而難以區分,相對而言,高山族則保存較多傳統的語言及文化,昔日多以初級農耕兼漁獵為生。參見「原住民」條。
葛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詩經.王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葛藟,五族刺平王也。」或亦指流落異鄉者感傷之詩。首章二句為:「綿綿葛藟,在河之滸。」
不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得志、不滿意。《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梁書.卷五六.侯景傳》:「當是不逞之人,曲為口端之說,遂懷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議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周代八辟法之一。五族之內及外親之有服者,有罪則議之,以期減免。見《周禮.秋官.小司寇》。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