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系統減敏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療法之一,因其能有效減緩當事人的恐懼或者焦慮的心情狀態。(註1) 系統減敏法之過程 建立焦慮階層表諮商者與當事人先行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主要談及當事人所懼怕之事物,並且透過循序漸進的訪談過程,分析每個問題對於當事人所能引起的焦慮程度,並且將此些問題依照由弱至強的程度依序排列成一個明細表。 鬆弛訓練主要是希望當事人在談完懼怕之事物後,能先緩和其情緒,因此先進行鬆弛之訓練。而渥爾皮認為焦慮為情緒性的反應,主要來自自主交感神經系統,因此透過放鬆肌肉、鬆弛訓練予以控制交感神經系統所釋出的反應,例如呼吸急促、血壓升高、肌肉緊張等等...
現象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源現象學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的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彙集到“回到事物本身”(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的大旗下,...
ssertiveness training 參考資料1. Gerald Corey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9)p. 3012.張明麗. (2010). 自我肯定訓練團體對女性幼教師自我概念之影響 The Influences of Assertion Group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Self-Concept of Female Kindergarten Teachers befo...
面質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質技術(Confrontation)目錄1 定義2 面質技術之注意事項3 面質技術之功能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定義首先當諮商員發覺當事人的言語以及行為不一致時,即需協助當事人認清事情的問題,而其適當的使用時機包含下列幾種情況:當事人的行為、認知以及情緒上相互矛盾當事人的可能危害至他人利益當事人使用防衛性策略當事人無有效利用資源當事人未察覺到自己的限制當發生以上之行為時,諮商員應在第一時間指出,並且糾正當事人矛盾,或者其逃避之處,以協助當事人了解...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文關鍵字:self-disclosure 參考資料1.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五南。p.1692.Clara E. Hill (2006). 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林美珠、田秀蘭合譯)。台北市:學富文化。P169-172 p. 258-259
立即性技巧(immediac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兩種型態3 使用時機4 評估合宜性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定義立即性是指在諮商關係或過程中,助人者針對雙方所發生的一些狀況作一種立即、直接、雙向的討論。助人者會對個案、治療關係、或對雙方相關的當下感覺進行自我揭露,目的是協助個案深入且發展出對自我的覺察,使個案更加明白在此時此刻發生了什麼事,助人者的示範也能使個案學習在諮商之外的情境中,如何做更有效的溝通。此技巧也能有助於澄清兩人的
當事人中心治療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件積極關注 :對案主的陳述,不帶批判性的態度,亦不作反對或贊成,僅去接納和認同、關懷案主。治療師在諮商過程中,應給案主賓至如歸的感覺。4. 同理心 :治療師傾聽案主自述後,站在案主的角度,設身處地的體會案主的內心世界。5. 溝通:事主能夠接收到治療師的理解和接納。6. 一致性:諮商師對案主能作到內外一致的接納關懷。 教育理念1. 將學生是為教育的中心(1) 羅傑斯認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2) 採用當事人中心治療法時,對於如何扮演優良...
害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y 參考資料林吟芸著。焦點解決團體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2007年。頁7-8。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Fritz_Perls_完形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導論2 主要概念3 治療歷程4 完形治療的技術 導論了解個人要從個體與環境互動關係的脈絡中才能看見。治療最初目標是使當事人能對其所經驗及行動有所覺察。經覺察,改變自然發生。治療重心在協助當事人抓取互動歷程中的想法、感覺與行動。Perls認為想要自我了解,當下當事人如何行動,遠比知道他們為何表現如此更重要。因此強調此時經驗了什麼,而非當事人說了什麼。覺察包括:頓悟、接受自己、對環境了解、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能與他人有接觸能力等。經驗是不斷變動的,因此當事人被期待重新擁有自己的眼光,非被動等待治療者給他們頓悟或答案。Fritz Perls主張完形治療是種情緒主義的治療,當事人必須靠自己站起來...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_evalu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自編測驗和各種成績的評定方式,如口頭報告、研究報告、實作評量等等。同樣的,總結性評量亦可用於輔導與諮商之中,它可以幫助確定輔導的效果,藉以決定輔導是否繼續,或者是評鑑結果檢討得失,以供往後輔導的改進參考。形成性評量強調評估的目的,如加強某學科的課程;而總結性評量則強調評鑑內容的本身,如決定某課程是否要持續進行等。因此,評鑑者在決定採取哪一種評量形式之前,必須先釐清個人進行評量的目的是什麼,才可以根據此目的來選擇適當的評量形式,也因為目的的不同,各種評量的使用時機也會因此而不同。 參考資料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