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45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學問的事。《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玄傳》:「時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學業,玄獨訓諸子勤習經書。」《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在路上無事,問問兩公子平日的學業,看看江上的風景。」
皮裡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嘴裡不說好壞,而心中有所褒貶。語本《晉書.卷九三.外戚傳.褚裒傳》:「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裡陽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為避晉簡文帝母后阿春的名諱,後改為「皮裡陽秋」。
蘇門四學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言清秀曉暢,受蘇軾影響很大。 張耒張耒(1054-1114),北宋詩人。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縣(今安徽省亳縣)人,生長于楚州淮陰(今屬江蘇省清江)。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自幼聰慧,13歲即能文,從學于蘇軾,頗受蘇軾的愛重。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中進士,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著作郎、史館檢詩等職。哲宗‧結聖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徽宗‧元初佔試館閣,授秘書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紹聖中被指為元黨人,謫監黃州酒稅,徙復州,數遭貶謫。徽宗繼位,始立黃州通判,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不久出知潁、汝二州。在潁...
逼人咄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堪眇目11>故也。 〔注解〕 (1) 桓南郡:桓玄(西元369∼404),字敬道,襲爵南郡公,東晉國龍亢人。安帝隆安二年,兗州刺史王恭和荊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響應。安帝元興二年執掌朝政,稱帝,國號楚。後為劉裕、劉毅起兵討伐,玄兵敗西逃,為益州兵所殺。 (2) 殷荊州:殷仲堪(?∼西元399),東晉陳郡長平人。能清言,善屬文。與王恭共起兵,桓玄響應。後中朝廷離間計,與桓玄一戰兵敗,被逼自殺。 (3) 語次:交談告一段落。次,停止。 (4) 了語:一種類似「聯句」的文字遊戲,指說到盡頭,了無餘義的話。 (5) 顧愷之:西元341∼402,字長康,小字虎頭,晉無錫人。博學有才氣,善繪畫,...
絕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斷絕蹤跡,不與人交往。《文選.桓溫.薦元彥表》:「杜門絕跡,不面偽庭。」
若喪考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像死了父母一般。比喻悲痛至極。漢.揚雄〈元后誄〉:「享國六十,殂落而崩。四海傷懷,擗踴拊心,若喪考妣,遏密八音。」《晉書.卷六二.祖逖傳》:「俄卒於雍丘,時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喪考妣,梁百姓為之立祠。」也作「如喪考妣」。
李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虔,字令伯,三國蜀漢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省彭山縣)人。李密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雖從小境遇不佳,但十分好學,師從於周門下,博覽五經。早年曾任蜀尚書郎、大將軍主簿等職。蜀亡後,李密曾以奉養祖母為由,謝絕晉鄧艾之請,辭不出仕。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為籠絡蜀漢舊臣,下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又以照料年邁祖母為由,作《陳情表》上書晉武帝,其言辭懇切,感人至深,得晉武帝恩許。後祖母亡故,李密出任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 著作   李密作品已知有《...
曹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今安徽毫縣)人。建安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從小隨父兄在軍營中生活﹐十餘歲時便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曹植極富才華,他十七歲時,曹操建了一個銅雀臺,叫兒子們登臺作賦。曹植提筆一揮而就,寫成《登臺賦》。當時他第一個交卷,而且寫得最好。曹植以才情贏得了曹操的特別喜愛。但曹植性格狂放,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屢犯法紀,以致漸失父寵,在爭當太子的鬥爭中敗給了其兄曹丕。曹丕稱帝後,對曹植仍深懷猜忌。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內內寫一首詩,否則就予法辦。曹植開口吟出“煮豆持作羹...
三國演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該書敘事「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2]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有言曰:「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
王禹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幹,麗,華則華矣,止於貯伎女,藏歌 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 ! 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