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諱莫如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季友,季友回答:「我願盡全力支持子般繼任。」莊公聽了才放心。後來季友設計毒死了叔牙,等莊公去世後,就輔佐子般代行國事。但這種作法引起慶父不服,於是派人將子般殺害,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閔公為國君。兩年後,又將閔公殺害,並再意圖謀害繼位的僖公。僖公也是莊公的兒子,慶父打算斷絕莊公的後代,便可名正言順繼承王位。不料僖公已先被季友帶出國,慶父眼見計畫落空,不得不逃出魯國,前往齊地的莒國避難。季友後來將僖公帶回魯國繼承王位,另一方面要求莒國交出慶父。慶父在押解回國的途中,要求僖公原諒未果後,自縊而亡。慶父為奪王位兩弒嗣君,致使魯國動盪不安,後因而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語,比喻首惡不除,則禍亂不能平息。...
不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個提出國富兵強理論的人,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也被奉為法家之祖。他輔佐齊桓公,使他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一書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評論七種國君和七種臣子行為的得失。說明君主治國的態度和方法,在在影響了臣子和人民的行為。其中提到一種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無常,動輒嚴厲治罪而殺人,絕不寬赦,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時覺悟,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來「不知所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論語.子路》中,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輔佐、幫助。[例]協助、協理
禍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蕭牆是古代宮廷內當做門的屏風,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蕭牆用來比喻內部,災禍從蕭牆那樣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
烏合之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桓公成為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奠定齊國的法治思想,著重經濟管理,他曾說:「像烏鴉一樣暫時湊合在一起的人,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剛開始什麼都好商量,久了就什麼都看不對眼,互相唾棄。表面上雖然還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沒有交心,權力不在領導人的手上,而在屬下或幕僚,可說是暫時依附、沒有權勢的領導者。」後來「烏合之眾」被用來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幫助、輔佐。如:「濟弱扶貧」。《戰國策.宋衛策》:「若扶梁伐趙,以害趙國,則寡人不忍也。」《水滸傳》第六三回:「天地咸扶,鬼神共佑。」
笑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笑容可掬」的「掬」是用兩手捧取的意思。臉上笑容多到似乎可以用手捧取,也就是笑容滿溢,所以「笑容可掬」是用來形容笑容滿面的樣子。明代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故事:三國時蜀、魏交戰,蜀相諸葛亮得知魏國起用司馬懿為將帥,於是派兵駐守街亭要地。諸葛亮再三叮嚀統領的馬謖要靠山近水紮營,並且命令王平跟隨輔佐。豈料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勸諫,竟紮營於山頂,因此被魏將張郃所敗,而街亭失守。諸葛亮一得知敗戰的消息,便將駐守城中的大軍分撥成幾批,有的前往營救,有的到後方準備糧草,城中士兵只餘二千五百名左右。正當此時,司馬懿卻領十五萬大軍前來攻城,蜀國官員都大驚失色,不知所措。由於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為人謹慎,所以故...
一日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郭泰見到他時,曾讚嘆道:「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就是說:王允像是千里馬一樣的與眾不同,絕對是個輔佐君王的人材!
兵不厭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舅犯」。文公為公子時,出亡在外,偃與兄毛從之十九年;及文公歸國,乃以偃為大夫,信任不疑,言聽計從,後輔佐文公平周室之亂而成霸業。 (2) 戰陣之閒:作戰的時候。閒,音ㄐ|ㄢ,同「間」,時候。 (3) 不厭詐偽:不排斥欺詐虛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輔佐、幫助。《漢書.卷八.宣帝紀》:「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上匡天子,則為桓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