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7.13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珠暗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切發生得太突然的緣故。鄒陽以明珠自喻,陳述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君王的賞識與珍愛,又遭受他人的讒言陷害。後來「明珠暗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如元.高明〈二郎神.從別後套.集賢賓〉曲:「怕朱顏去也難留,把明珠暗投,不如意十常八九。」後來也常用來比喻好人誤入歧途,如:「他原本是個上進的學生,但因為交到壞朋友,明珠暗投,終於淪落到如此地步。」
血口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惡毒的話來誣蔑陷害他人。《歧路燈》第六四回:「一向不曾錯待你,只要你的良心,休血口噴人。」
泰山壓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王劉強看完信後十分震驚,馬上把那位家奴抓起來,連同匿名信一齊交給明帝。明帝發現此信是廣陵思王劉荊為陷害東海王所為,但念在與廣陵思王劉荊為同母兄弟的分上,暫時隱祕不加以追究。後來「泰山壓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太山破雞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強弱懸殊,穩操勝算。
韓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又有一說,秦王想念下獄後的韓非,被李斯察覺,於是李斯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殺韓非。 觀點   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用法、術、勢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韓非在其《韓非子》裡面有「解老」與「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於老子,故後世稱之為道法家,意味從道家裡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但韓非的老子,僅擷取老子一小部分,與同繼承老子思想的莊子道家,完全不同。  簡單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陷害、毀謗。如:「誣賴」、「誣陷」。南朝梁.江淹〈自序傳〉:「或為世士所嫉,遂誣淹以受金者。」《明史.卷一八七.馬中錫傳》:「誣為盜,遣甯杲、柳尚義繪形捕之,破其家。」
心驚肉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驚肉跳」原或作「心驚肉戰」,在元代雜劇《爭報恩》中可見。《爭報恩》以《水滸傳》故事為題材,第三折描述花榮等梁山泊好漢劫刑場救千嬌。當初陷害千嬌的丁都管二夫人得知千嬌被救,自己的所作所為即將東窗事發,心中驚惶,連忙收拾細軟準備逃走,然而愈是急著想逃,卻愈是覺得力不從心,說道:「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這裡用「心驚肉戰」一語來形容心裡有不好的預感,以致六神無主,四肢發軟而無法行動。後世常使用的成語「心驚肉跳」語義與此近似,也是形容恐懼不安,心神不寧,如《紅樓夢》第一○五回:「賈政在外心驚肉跳,拈鬚搓手的等候旨意。」此處描述錦衣軍查抄寧國府,府裡天翻地覆,賈...
不識抬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意,一旁四位老者也都願意做媒,成就這份姻緣。但唐三藏一聽,臉色丕變,大聲數落他們共同設此美人計要來陷害他。四老一看唐三藏生氣,都不再多說了。此時四老的赤身使者卻暴跳如雷地指責唐三藏,說他不識抬舉,竟然不接受大家的美意!這個杏仙長得漂亮,有才華,別說那些女工方面的事,就她先前所吟的那段詩,就足以匹配得過。極力要促成他倆。這時唐三藏已經大驚失色,但任憑他們怎麼胡亂談論著,就是堅持而不屈從。幸而稍後唐三藏的弟子們已經找尋到此,這時那四老與赤身使者,以及仙女、女童都消失不見了,唐三藏也因此得救。後來「不識抬舉」被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
口蜜劍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蜜腹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玄宗一朝是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玄宗執政初期,因得姚崇、宋璟等賢相,所以締造了開元盛世;後來又因為信任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而導致了安史之亂。李林甫生性狡猾,對於他的政敵,經常以甜言蜜語引誘對方上當,再暗中陷害對方。天寶時,玄宗起用李適之為宰相,李林甫心生不滿,便想了一個方法打算除掉李適之。由於當時國家財政困難,為了籌措財源,玄宗和李適之都忙得焦頭爛額。有一天,李林甫對李適之說:「我剛剛得知一個消息,在華山發現了金礦,如果加以開採,就可以解決國家的財務困境。這個消息皇上還不知道,請李丞相趕緊上書向皇上建議開採,皇上知道了一定會很高興的。」李適之不...
名實相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捏造罪名,陷害他人。如:「汙衊」、「誣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