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46.55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綠頭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唐朝李封為延陵令時,若官吏有罪,不加杖罰,但令頭裹綠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期滿後才能解下。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九.奇政》。至元、明時,規定娼妓家中男人都綠頭巾。後用「綠頭巾」、「綠帽子」等來譏刺妻子有外遇者。《醒世姻緣傳》第二回:「除了我不養漢罷了,那怕那忘八銷金帽,綠頭巾不成。」也稱為「綠帽子」、「屎盆子」、「屎頭巾」。
一舉兩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且將因為為百姓除去暴虐的國君而獲得百姓的擁與支持,同時得到名、實兩方面的好處。後來「一舉兩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貉一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丘之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載,漢朝時的楊惲(ㄩㄣˋ),父親楊敞是昭帝時的丞相,他自己能力又強,所以年輕時就在朝廷裡擔任要職,聲名顯赫。因少年得志,所以不覺中顯露驕傲的態度,常常得罪別人,其中與宣帝最寵信的太僕長樂的私仇最深。有一次長樂被人告了一狀,他懷疑是楊惲慫恿的,所以也上書控告楊惲誹謗當今皇上。其中一條罪狀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
禮有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禮尚往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通今博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博古通今」之典源,提供參考。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1>曰:「吾聞老聃2>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3>矣。」對曰:「謹受命。」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聖人之後也,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
早王朝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王朝時期是古埃及逐步形成統一國家的時期,也是王權進一步發展的時期。目錄1 古埃及的統一2 早期國家制度與階級的發展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古埃及的統一大約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上埃及國王美尼斯,消滅的下埃及,完成古埃及的初步統一。統一後的古埃及國王稱為「上下埃及之王」,有時白冠、有時紅冠,有時兩色冠都,此象徵著上下埃及的統一。美尼斯選擇他的故鄉阿拜多斯附近的提尼斯作...
胎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嬰兒未出生以前,孕婦謹言慎行,心情愉悅,給胎兒良好的影響。《大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韓詩外傳》卷九:「吾懷姙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文字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諱的部分,經人告發後,牽連被處死者達七十四人之多,其中包括寫序的人、書店的人和刻版工等。康熙五十年,名世也因所著「南山集」中採用永曆年號,引用方孝標(隸屬吳三桂)的「滇黔紀聞」,而遭夷族。雍正(註2.)時,汪景祺因所著「西征隨筆」有毀謗康熙帝之處,被處死;內閣學士禮部世郎查嗣庭赴江西出鄉試題中,引了詩經之語「維民所止」,被認為「維」去了「雍」字之頭,「止」字砍了「正」字之頭,等於是砍了「雍正」的頭,乃被捕投獄。查嗣庭病死獄中,乃曝其屍,殺其子,族人充配。雍正七年,廣西陸生柟評論「資治通鑑」,著成「封建論」十七篇,因不滿...
命面提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為衛武公。衛武公治理國家的態度十分開明,總是廣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臣民的愛,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在這一段詩中,衛武公表達了他對後代子孫的關心與懇切叮嚀,他說:「這些年輕人啊!還不懂得分辨善惡得失。為了怕他們迷失方向,我不僅當面告誡他們,還用手提拉著他們的耳朵,詳細地叮囑,希望他們永遠記住我的吩咐。」後來「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從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懇切教誨。
悚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呆若木雞」。見「呆若木雞」條。01.《聊齋志異.卷三.黑獸》:「獮石而伏,悚若木雞,惟恐墮落。」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