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0.73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霸王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民間舞用的彩色短棒。棒的兩端各控四、五個透空小孔,嵌入銅錢。表演時,藉搖動或碰擊身體,以發出清脆聲響。也稱為「花棒」、「金錢棒」、「連廂棒」。
2.一種民間舞,源自金時的《連廂詞》。表演時舞動霸王鞭和利用霸王鞭碰擊身體,以發出清脆聲響。表演人數不拘,可變化排列各種隊形,熱鬧非凡。也稱為「打連廂」、「連廂舞」、「花棒舞」、「花棍舞」、「金錢棒舞」。
嶢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峻的樣子。《文選.張衡.思玄賦》:「勉自強而不息兮,玉階之嶢崢。」
襲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襲前人的軌跡、作法。《孔子家語.卷三.觀周》:「人主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於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韓非子.孤憤》:「今襲跡于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霹靂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舞。起源於美國,舞者倒立身軀,以頭、肩、背等為支點舞動雙腿,以使身體旋轉或打滾。
二人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於東北各地。以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蓮花落等演變而成。用嗩吶、板胡、竹板、鑼鼓等伴奏,由二人舞說唱,以五至八支曲牌聯綴,演唱故事。
律動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強調肢體靈活伸展的教學方式。常運用在幼兒舞方面,導引幼童隨著音樂、節奏擺動身軀。此教學方式著重在肢體的自然靈活運用,可提高孩童對自己身體的認識程度及對肢體的敏感度。如:「這家幼稚園有多項課程採律動教學,教學方式活潑生動。」
養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怡情適性,涵養平順之氣。《後漢書.卷三九.周磐傳》:「昔方回、支父嗇神養和,不以榮利滑其生術。」《晉書.卷六八.賀循傳》:「或有遐棲高,輕舉絕俗,逍遙養和,恬神自足。」
原始藝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前時代的社會或未受文明洗禮地區的藝術創作。包括雕刻、繪畫、音樂、舞等,這些藝術創作形式和宗教儀式、信仰關係密切。其特色為色彩強烈,線條表現較抽象,大多分布於北美洲、非洲、大洋洲、澳洲等地區。
投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投身。《文選.揚雄.解嘲》:「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擬足而投跡。」《文選.鍾會.檄蜀文》:「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投跡微子之蹤,措身陳平之軌。」
抃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舞足,拍手跳躍。形容非常高興快樂的樣子。《南史.卷一.宋本紀.武帝》:「百工歌於朝,庶人頌乎野,億兆抃踴,傾佇惟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