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1.10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事物的起始、原因。如:「開端」、「發端」、「事端」、「挑起戰端」。《孟子.公孫》:「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三國演義》第一六回:「公若應之,是疲於奔命,而又結怨於人;若其不允,是棄親而啟兵端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快步走、趕著向前走。如:「趨前」、「疾趨而過」。《孟子.公孫上》:「其子趨而往視之。」《文選.陶淵明.雜詩二首之二》:「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我的。《孟子.公孫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突然。《孟子.公孫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四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孟子.公孫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孟子.公孫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錯誤。如:「不貳過」、「知過能改」、「勇於改過」。《商君書.開塞》:「夫過有厚薄,則刑有輕重。」《孟子.公孫下》:「然則盛人且有過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捨棄。《孟子.公孫下》:「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唐.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吹、吹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孟子.公孫下》:「有寒疾不可以風。」宋.蘇軾〈與孫叔靜〉:「屬飲藥汗不可以風,未即諸謝,又枉使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