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0.60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禮尚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然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雖然有前句所敘述的事情,卻亦有末句所表達的狀況、行為等。[例]泡麵雖能暫時充饑,然而它卻不能真正滿足人體營養需求。
如數家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珍」是指家中珍藏的珠寶。「如數家珍」好像在數自家的珠寶一樣,用來比喻敘述事物明晰熟練。《韓詩外傳》卷一中,敘述公甫文伯之母敬姜是個有賢德的女子,但公甫文伯死時她卻不哭泣,季孫斯知道了,便派人去問她原因。敬姜回答︰「我曾經叫我這個兒子去侍奉孔子,可是孔子離開魯國時,他去送行,沒有送到城郊;贈送孔子禮物,也沒有送家中的珍寶。他生病了,沒有士人來探望;死了,也沒有士人為他流淚。反而官女穿著喪服跟隨他的,有十多人。可見他平時對士人不夠周到,卻過分寵愛女性,所以我不哭泣。」這個典故用到了「家珍」。至於出現「如數家珍」的書證如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七.凌廷堪》:「君讀書破萬卷,肄經邃於士禮,披文摘句...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道黃雀就在牠的後面也想吃牠。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例]他只知算計別人,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另有人正打他的主意呢!
兄弟鬩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雅又分大雅、小雅,小雅內容中正和平,歷來被視為雅正的樂歌。〈常棣〉選自小雅,寫宴請兄弟的詩作,共八章,典源收錄的是第四章。常棣即棠棣,代指兄弟。首章:「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指出人世間情誼,再沒有比兄弟親情更深厚的,就像棠棣花和花萼相依相榮。以下七章,都是承接首章而來。第四章寫道:兄弟在家裡雖然爭吵不休,一旦遇有外侮,卻能共同抵禦,而平日的好朋友,遇到事情卻不會來相助。後來「兄弟鬩牆」這句成語除詞面義的用法外,亦用來比喻團體內部不和睦。
師心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稟受著自然的變化,但是人卻執著於自我,與外物互相摩擦、衝撞;到處奔走馳驅,終身勞苦忙碌而疲困,卻不能停止,甚且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何在,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人生在世,難道都是這樣的昏昧、糊塗嗎?人類所以如此昏昧的原故,就在於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成見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所有的是非都是因為人先入為主的成見而產生。後來這裡原文的「隨其成心而師之」,演變成「師心自用」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躍躍欲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說明,君子如果教人射箭,絕不一箭中的;而是張弓搭箭,對正目標,先做個示範,箭雖然好像要跳出的樣子,卻不發射,讓學生見了都覺得自己也可以如此。此處的「躍如」是形容箭快要跳出的樣子,和「躍躍欲試」語意有些差異。
好事多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晁端禮,字次膺,北宋詞人,多婉約之作。〈安公子〉一詞所描述的是有情人不得相守的思念與怨懟。兩人正是情濃意重時,卻不得不分離,空留美好的回憶。所以說「從來好事多磨難」,似乎註定必須歷經重重的考驗,才能盼來重逢的一日。後來「好事多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男女之間佳期不順。後來語義擴大,泛喻事情進行不順,常遇挫折。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事情的結果,卻不知道造成結果的原因。唐.李節〈餞潭州疏言禪師詣太原求藏經詩序〉:「論者不思釋氏扶世助化之大益,而疾其雕鎪綵繪之小費。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潛在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潛在課程在教育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我該汲取哪些知識?","授課者之授課內容我了解了多少?"卻不曾關注到"我從這些知識當中獲得什麼?對我的態度,我的價值觀有何特別影響?"後者便是潛在課程所探討的方向,他主要是以態度,價值觀,人生觀為主軸的深入探究課程學生從踏入學校的那一刻起,接受到的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還有受學校潛在課程薰陶下養成的人格,自主觀念等,這些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之下所產生的;書本上的知識,也許在三年,五年後,就在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但是這種價值觀念,人格養成,卻會影響我們更深更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