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91.68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檔案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週記、信件、演講稿等,即可視為語文科的檔案;家庭作業中數學練習題或參加過數學比賽的成績,即可視為數學科的檔案;參觀科學館的心得報告或登山旅行所做的遊記,即可視為自然科的檔案;參觀民俗表演或聆聽競選演說後所寫的記事,即可視為社會科的檔案。(張春興,98) 檔案評量的特色(引自葉順宜,2012)一、 檔案蒐集目標化    檔案評量是老師讓學生依教學的目標,持續蒐集資料,以展示學習成果。涂金堂(2010)指出檔案評量如果只任憑學生將所有的資料堆放到檔案夾中,則變成檔案堆積,失去了檔案評量的真意,所以在實施檔案評量時,應教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量詞:(1) 計算學科、技藝門類的單位。[例]一門功課、兩門技術 (2) 計算大炮的單位。[例]三門大炮 (3) 計算親戚家數的單位。[例]他有兩門親戚。
文化回應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berg: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角度提出文化回應教學強調尊重差異,創造安全、包容的學習環境,以及設計跨學科與文化關聯性的教學。(六)Irvine:文化回應教學並非針對低收入與少數族群學生的一種特殊教學方式,長久以來,學校的教育就是一種文化回應教學,只是回應的是主流社會的價值標準與文化知識。此外,文化回應教學並非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對待學生的態度以及重新定義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動力,更是一種學校改革的工具與增能的機制,它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學校,所有的學生都能從此種教學中獲益。目前較為國內學者所採用的定義是所提出的:文化回應教...
永恆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教育應啟發學生思考,使其瞭解真理,進而在人群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學校課程  永恆主義的課程是學科中心的,強調界線分明的學科或以邏輯組織的內容-倡導者稱為「博雅」教育-強調語文、文學、數學、藝術與科學。(Allan C.Ornstein,2004)  小學階段,課程著重3R (讀、算、寫)的基本能力之養成及道德宗教訓練;中學階段,先學習古典語文及現代外國語文,再學邏輯、修辭、文法及數學;高等教育階段則以古典名著為教材,兼及科學知識。根據永恆主...
協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協同教學法(Team Teaching)協同教學是一種異於一般傳統的教學,由兩位(或兩位以上)教學人員,共同組成一個教學團(Teaching Team),發揮各人所長,共同合作計畫,在一個或數個學科中,應用各種教學媒體、合作學習,並經由各種不同方式去指導兩個或更多班級的學生,隨時對有不同需求的學生給予學習上的幫助。目錄1 目的2 實施3 實行協同教學之展望4 參考書目5 關鍵字 目的1. 提供學生個別學習的機會。2. 讓教師們有更多一起工作的機會,不受傳統包班制的限制,可以共同使用一間教學準備室,共同設計教學活動。 實施...
實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ers 參考資料註1 John A. Van De Walle/著,張英傑、周菊美/合譯。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2005年初版,頁889~893。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註2李嘉淦/著。中學數學科教材教法,1986年初版,頁257~261。千華出版公司。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441213
重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決社會問題。課堂上要利用師生團體討論、活動課程帶領學生省思、察覺社會的問題。課程教材非以學生興趣或學科知識為基礎;應以社會問題為中心,採活動方式進行。課程評鑑方式要由學生參與,協助選擇、管理和評估課程活動實施的結果。評鑑目的在了解學生社會意識的增長,或是對社會的參與、社區問題的改善。
全語文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學習不可分割的語文,就是主張語文的學習要有完整的意義及情境,先學整體,然後再從整體到部分;並統整各學科經驗。全語教師與孩子共同規劃課程,組織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以建構有意義的學習。(黃雲溎,2002) 全語文的理論架構(引自黃雲溎,2002)語言學習是整體的:全語文主張使用文學作品為課程及閱讀教學的架構,讓學生從「學習語文」(learning language)、「關於語文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透過語文學習」(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的過程中,以語文為工...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_evalu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決定輔導是否繼續,或者是評鑑結果檢討得失,以供往後輔導的改進參考。形成性評量強調評估的目的,如加強某學科的課程;而總結性評量則強調評鑑內容的本身,如決定某課程是否要持續進行等。因此,評鑑者在決定採取哪一種評量形式之前,必須先釐清個人進行評量的目的是什麼,才可以根據此目的來選擇適當的評量形式,也因為目的的不同,各種評量的使用時機也會因此而不同。 參考資料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書局。鄔佩麗(2005)。輔導與諮商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Wool...
小組遊戲比賽法(TG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組遊戲比賽法(Teams-Games-Tournament,簡稱TGT)為合作學習的分組教學方法,適用於大多數學科與年級。實施此教學方法可依照學生不同的能力、性別等特質,將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以每組3-6人來進行異質分組),同一組的同學共同練習老師所發的學習單,在每單元作業完成後,舉行測驗競賽。競賽時將各組能力相當的人集中在同一競賽桌競賽,但不告訴學生各桌題目的難度水準。小組遊戲競賽法的小組學習時採異質性學習,以學生遊戲競賽代替小考,並以能力系統代替進步分數。學業競賽採同質性競賽,不論哪一級的選手,每桌得最高分者替小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