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7.51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虛張聲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是想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然後再暗中派兵偷襲。我們應該趁其不備,發動攻擊,只要能把吳蘭的軍隊打敗,張飛必然就會撤軍。」曹洪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刻率領大軍攻打吳蘭的營地,吳蘭果然大敗,張飛亦如所料的撤了駐軍。這段文字中的「先張聲勢」,指的是誇大聲威,張揚氣勢,後來「張」多作「虛張」,以加強語義中「誇大不實」的涵義,「虛張聲勢」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用來形容故意誇大聲威,張揚氣勢,用以嚇阻他人。出現「虛張聲勢」的書證如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與虎謀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找錯了商量的對象。」魯定公聽了這個故事,立即明白如果他去和政治立場與孔子衝突的三桓商量,所得到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於是便打消了這個念頭,直接任命孔子為司徒。而「與狐謀皮」的寓言故事,可能就是後來「與虎謀皮」的出處,只是把「狐」改成「虎」。除了原有的寓義外,更因老虎是種猛獸,就更強調了寓言中「找錯對象」的意思。
眼花繚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眼睛昏花,心緒迷亂。如:「憑我的三寸不爛之舌,必然說得他眼花繚亂。」也作「眼花撩亂」、「眼花瞭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逃避。如:「罪無可逭」。《書經.太甲中》:「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人主失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災也。」
蘇格拉底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格拉底教學法又稱產婆法,這種方法是屬於假說消除的被動法,隨著受問者承認進一步的假說,在消除先前假說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用這種方法逼使一個人檢視他自己的信念和這種信念的真實性,因而從中得到啟發。將這種方法用於教學時,就成為所謂蘇格拉底的教學法,那就是教師用一連串相關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思考,他從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他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修正觀念,接受他的思想影響。此時,教師所扮演的是知識「接生婆」的角色,而不是「填鴨者」。下面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學生:蘇格拉底,請問甚麼是善行?蘇格拉底...
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的成熟穩重。2.依順認同:即為發展性認同,最先也是從親子關係發展出來的。孩童需要父母親的愛和照顧是必然的,他為了避免失去父母的關愛,因此以依順的方式吸收父母親的行為特質來取悅雙親。依順的認同是超我良心的主要來源,由於認同不只模仿外表行為,同時還吸收了觀念價值,因此教師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應該審慎注意,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防衛性認同和依順認同關係密切,學生對教師做過份防衛性認同,會產生強大的超我焦慮反應,迫使學生不得不遵守規矩,以或得教師讚賞,因此合作態度是為了討好,努力做功課是為了順從,學生很容易喪失獨立思考...
堅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執意堅決。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二折:「若堅持固辭,是故違君命,罪有所歸也。」也作「堅執」。
反覆無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覆無常」原或作「翻覆無常」,意思就是反覆變易不定。南朝梁詩人費昶作有一首樂府詩,名為〈行路難〉。詩中描述一個女子桃根,原本出身寒微,後被選入皇宮服侍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能見到皇帝的機會極為渺茫,只能百般寂聊地一日度過一日。但雖如此,宮中物質生活的優裕,絕非過去未入宮時所能想像,一旦入了宮,便是享盡了富貴。這不禁讓人感慨世事之變化無常,誰能說出身微寒的薄命女子,必然就會是一生粗陋貧賤呢?後來「反覆無常」這句成語或者就是從詩中「翻覆無常定」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變動不定,沒有定準。出現「反覆無常」的書證如宋.陳亮〈與范東叔龍圖書〉二首之二:「時事反覆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副如何。」
死亡本能(Thanat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向外界的替代客體所發展出的形式。包括殘忍、攻擊、自殺、殺人、體育運動與戰爭毀滅。死之本能的結局,必然是使有機体的自然界變為無機体,使生命變為死亡。佛洛依德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亡本能轉變,尤指原為朝向自己的,轉變為指向別人,於是產生攻擊他人等其他客體的形式。死亡本能的奮力介入,可視為朝向當前狀態的解體。它的終極目的,是要導向生命較為初期的存在,達到本身開始前所處的狀態,此即死亡所表徵的「無生命狀態( inanimacy )」。就其本身言,死亡本能將因而導致個體平和地放開生命;而佛洛依德相信,生命的內在破壞者,是永遠跟...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例句 出處 《老子》第三十六章有這麼一段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故事 春秋末期,晉國貴族魏桓子拒絕了另一貴族智伯的索地要求,謀士仁章勸他還是給的好。仁章認為:智伯在得到土地後,必然會更加驕橫,使其他貴族因懼怕他而互相團結起來,共同對付他,這樣他滅亡之日也就到了。仁章還引用《周書》上的說話:「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意為:想打敗他,姑且先幫助他;想從他那裡取得甚麼,暫且先給點他甚麼。)智伯在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