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0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社會階層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和優勢的領導統治階層;一個便是較少權力和劣勢的被統治階層。二、功能論  社會分工的需要因而造成社會必然階層化,亦即社會上需要擁有不同技能與資格的人,去擔負不同的社會位置,此為功能論者之基本主張。而個人社會階層之所以有高低,是因個人的重要性與本身的才能及所需要的訓練程度所致。且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報酬、權力及聲望。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社會階層化英文關鍵字:social stratification 參考資料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198-199。教甄策略研究中心。李文仁(2006)。台灣高教擴張...
開門揖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載,三國之時,孫策率軍渡江,平定了江東之地,後來在一次戰役中,不慎中箭,傷重不治,臨死之前,他將軍國大事全部交付其弟孫權。孫權因為兄長死去之事,非常地難過,忙於治喪之事,而忽略了軍國大事。長史張昭看到了這種情形,就勸他說︰「當今世間戰亂頻仍,像豺狼般的亂賊滿道,雖然你為了去世的兄長治喪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這樣的非常時刻,你仍只顧遵守禮制,不管國家大事,就好像把門打開,請盜賊進到家中,必然會招來禍患,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啊!」孫權聽從了張昭的建議,便脫掉喪服,換上軍裝,前往巡視軍隊。後來「開門揖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脣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兩國互為表裡,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會傷害同宗的虞國,因此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果然晉國滅了虢國之後,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國給滅了。典源又見《左傳.哀公八年》。內容則是表述魯哀公八年時,吳國要攻打魯國,公山不狃對吳王說:「魯國雖然沒有靠山,可是一旦有事情發生,諸侯都會來救援。晉國與齊國、楚國一起輔助魯國...
操之過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理事情、問題過於急切。[例]這件事得從長計議,操之過急必然適得其反。
長驅直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箭到了盡頭,連魯縞那樣薄的東西都射不穿。今日如果輕舉兵馬,迅速進入敵人的勢力範圍內,後援無以為繼,必然難以收到功效,反而沒有多久就會因為缺乏糧食,而被敵軍消滅。在韓安國的斡旋之下,漢朝決定與匈奴和親,讓北方邊疆維持了多年的和平。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長距離一路挺進,毫無阻擋。也等於是軍強兵盛,戰事順利的意思。
順水推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情勢行事。《歧路燈》第一○七回:「只可惜那三髯官兒不知名子,他能順水推舟,開籠放鳥,吾知此公子孫必然發旺。」《七俠五義》第四九回:「一伸手就要拿人。那大漢眼快,反把黃茂腕子攏住往懷裡一領,黃茂難以扎掙,便就順水推舟的爬下了。」也作「順水推船」、「順水行舟」。
焦孟不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焦,焦贊;孟,孟良。相傳焦贊與孟良二人交情很好,幾乎天天處在一起。後用焦孟不離比喻感情深厚,形影不離。如:「他倆是焦孟不離,許多重要場合都會一起出現。」
權宜之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權宜之術注音︰ㄑㄩㄢˊ |ˊ ㄓ ㄕㄨˋ漢語拼音︰quán yí zhī shù釋義︰即「權宜之計」。見「權宜之計」條。 01.《醒世□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如今忽換我去,必然疑心。……若得賢弟親迎回來,成就之後,不怕他閒言閒語。這是個權宜之術。」
十全十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白璧無瑕,無懈可擊,盡善盡美反義:一無可取,一無是處,百孔千瘡,美中不足辨似: 「十全十美」及「盡善盡美」都有完善美好的意思。 「十全十美」側重於各方面都是絕對的完善美好,為人力所不能及;「盡善盡美」側重於達到完善美好的最大可能,為人力之所能及。 十全十美 盡善盡美 辨似例句 ○ ㄨ 世界上找不到~的人,每個人必然都有優點和缺點。 ㄨ ○ 就人類有限的能力而言,他這樣的表現可說是~了。
人山人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集中地,所以「衣山衣海」;「中瓦」為算命卜卦等行業的集中地,所以「卦山卦海」;上瓦「南山南海」,下瓦必然十分熱鬧,所以「人山人海」。這句成語後代常見,例如:《水滸傳》第五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有戲舞,或有吹彈,或有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打散:ㄉㄚˇ ㄙㄢˇ,泛指曲藝雜技)又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六:「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辰,街上迎會,看的人,人山人海。」後來「人山人海」就被用來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