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忘年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張隱《文士傳》(據《太平御覽.卷四○九.人事部五○.交友四》引)1>禰衡2>與孔融3>作爾汝之交4>時,衡未滿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5>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書.卷六二.張敷列傳》。 (2) 禰衡:字正平,生卒年不詳,東漢平原人。有辯才,善屬文,氣剛傲,嘗罵曹操,後為黃祖所殺。 (3) 孔融:西元153∼208,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4) 爾汝之交:兩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比喻親密交情。見「爾汝之交」。 (5) 忘年:不分年齡而相交。〔參...
唾手可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據《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李賢注引)瓚1>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東漢遼西令支人,字伯珪。靈帝中平年間為遼東國長史,以鎮壓黃巾軍,拜奮武將軍,封薊侯。後據冀州與袁紹相爭,因其自恃才力,個性貪暴,使得百姓將士離散。獻帝建安四年為袁紹所敗,自焚而死。
一意孤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五.後漢書.東漢尚名節》:「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出其不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擊,攻擊。「擊其不意」猶「出其不意」。見「出其不意」條。 01.《新五代史.卷七○.十國世家.東漢世家》:「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將以擊其不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如東漢有繁欽。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形的特徵。《說文解字》:「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像形。」「月,闕也。大陰之精。像形。」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稱「像形就是像實物之形,就是把客觀事物的形體描寫出來」,潘重規《中國文字學》稱「像形字是描畫具體的事物的形狀」,定義中的「實物」、「具體的事物」,只是指像形字的構意,不是指像形字所代表語素或詞語的意義。例如「大」、「永」都是像形字,「大」描畫了一個把四肢盡量伸展的人的外形,此具體事物是文字的構意,但「大」所紀錄的詞語的意義〈大〉卻不是甚麼具體的實物大,而是抽像的概念;「永」描畫了水流長長的波紋,此...
力不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不從心」是一種心裡想做,卻氣力不足的情況。在漢.班昭〈為兄超求代疏〉曾用到此言。東漢時,班超受皇帝之命出使西域,平定與安撫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讓他們歸順漢朝。由於對國家有極大的貢獻,皇帝便賜他做西域都護,還封他為定遠侯,讓他駐守在西域,維繫邊界的和平。班超因此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一直是盡忠職守,但是到了晚年,非常想家,於是上書皇帝,希望能讓他回鄉養老。但一等三年都沒有回音,他的妹妹班昭於是寫了一封信,幫哥哥向皇帝求情,說班超在西域為朝廷效命了三十年,現在七十歲了,年老多病,體力大不如前,眼睛、耳朵都不管用了,走路還要藉助拐扙。雖然很想替國家效力到生命中最後一刻,但現在身體如此衰弱,如果哪...
賞心悅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適?不誣方將,庶必賢於今日爾。歲月如流,零落將盡,撰文懷人,感往增愴。 〔注解〕 (1) 建安:東漢獻帝的年號。 (2) 鄴宮:鄴郡的行宮。建安時期,曹操位高權重,且愛好文學,極力網羅文士於鄴下,因而人才薈萃,文風鼎盛。鄴,春秋齊邑,三國魏置鄴郡,位於今河南臨漳縣西四十里。 (3) 讌:音|ㄢˋ,同「醼」,宴飲。 2、「悅目」:漢.劉向《說苑.卷一九.修文》衣服容貌者,所以悅目也。聲音應對者,所以悅耳也。嗜慾好惡者,所以悅心也。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則民之目悅矣。言語順,應對給,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悅矣。
不修邊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注解〕 (1) 援: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淵,東漢茂陵人。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 (2) 雄雌未定:勝負未定。 (3) 公孫:公孫述(?∼西元36),字子陽,東漢扶風茂陵人。王莽時起兵,自立為蜀王,都成都。性苛細,察於小事,敢誅殺而不見大體。終被刺傷而身亡,公孫氏盡滅。 (4) 吐哺:吐出口中咀嚼的食物。周公一飯三吐哺,起以接待賢士。後以指殷勤的求取賢士。哺,音ㄅㄨˇ,在口中咀嚼的食物。 (5) 修飾邊幅: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邊幅,比喻人的儀容舉止。見「修飾邊幅」。 (6) 如偶人形:指公...
開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