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13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樂天知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應天意的變化,固守本分、安於處境且悠然自得。語出《易經.繫辭上》。[例]母親樂天知命、滿足守分的生活態度,是我們的好榜樣。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意行的教育生命教育以人為主體,從生活經驗出發,以培養現代人所需的基本能力為目標,不單以知識的獲取為滿足。兩者都強調「統整」重要,不論是外在的學習、知識領域、或是個體身、心、靈的調和,以及個體與外界人事物統整互動的能力。一般而言,生命與教育息息相關,生命是教育的根本,而教育是生命的動力,國內諸多學者研究指出,生命教育應從自我肯定與譴潛能發展,到注意重「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關係,以深化人生觀,進而開展個人的生活智慧,整合知識與生活的教育,以知行合一為生命實踐的目標,透過教育的力量,可使個體的潛能發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對各種事物不知滿足的追求。如:「貪玩」、「貪於飲食」。
卡芬頓(M._Covington)自我價值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論要義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力社會傾向肯定成功者;兒童自幼即學習到,成功將使人感到滿足,促使個人自尊之提升,進而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之經驗大多是在克服一定困難後才獲得,而克服困難則需相當能力。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價值感三者間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有能力者成功,而成功之經驗帶來自我價值感。多次經驗後,對於自我價值感之追求則成為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機。2.個人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而非努力之結果卡芬頓認為成功的學生大多將成功的原因解釋為自己能力的展現,而非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雖成敗為客觀之事實,然個人成敗歸...
供不應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如:「這本小說最近很暢銷,供不應求。」也作「供不敷求」。
權變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件尋求不同的最合適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權變理論指出,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應當進行有機管理,以便滿足和平衡內部需要並適應環境狀況;在不確定和動蕩環境中運營的組織需要有更高程度的內部差異性,同時組織需要適當整合,將這些差異部門維繫起來。作為一種行為理論,權變理論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好的辦法去組織企業、領導團隊或者制定決策。組織形式或(領導風格、決策方式)在某種情況下效果卓著,然而,換一種情況可能就不那麼成功。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形式或(領導風格、決策方式)依賴於組織內部的或外部的約束(因素)。 *(三) 制約權變理論的因...
貪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求無度,不知滿足。《楚辭.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功能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淵源2 理論概要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淵源功能(function)一詞在於社會學家通常是有下列兩種用法:一、 功能係指『有用』的活動:社會學中指的有用的活動,表示此一活動對於個人、群眾或社會具有需求之滿足的功能,因此功能論認為,社會裡的一切活動都是由該社會中的需求所決定或創造的。二、 功能係指有關『維持』體系均衡的活動:在此一說法中,社會上所有制度均是由社會體系所制定產生的,因此所有存在的社會制度,必然對其社會體系的維持有所助益。當代功能論於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盛行,其學派為首者便是哈佛大學的Tal...
目無全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ㄏㄨㄚˋ」的一聲,牛就解好了。這時候,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畢的牛肉面前,東看看西看看,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然後才會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在這則寓言中,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無厚之刃」。文章中,莊子用「未嘗見全牛」來形容庖丁解牛不受形體限制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目無全牛」這個成語,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協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認學校是為學生而設,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和目標。(2) 學校的建築設計應具多元功能,傳統校舍建築無法滿足協同教學所提供不同方式之學習所需之空間。(3) 技師和助理人員之合作教學。(4) 教學媒體及圖書資料之充實。(5) 改變教學型態。(6) 課表可依課程性質或學生個別差異作彈性調整2. 我國目前實施協同教學的可行性協同教學比起傳統或目前的班級教學更能發揮教師的專長,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並因為教學型態的改變,更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但由於我國目前以升學導向為主導向的情況,實施協同教學,一定會遭遇很大的阻力。如班級人數太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