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4 ms
共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膽喪心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
小康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省所倡導消滅貧窮的計畫。包括輔導貧民生產、就業、教育、訓練以及對老弱殘障等無生產能力者,給予適當救助等。此計畫的基本精神為發揮政府及民間力量,動員社會資源,激發貧民自強意識,以促進社會的安和樂利。
|
同化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生物體從食物中攝取養料時,將原料物質(無生命物質)轉變成複雜的化合物(有生命的原生質),並貯藏能量來製造細胞新物質和生長的所有化學過程。
|
生態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體系。此一體系包括有生命部分:如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及轉變者等;以及無生命部分:如陽光、水、空氣、溫度、土壤等及其他各種因子。
|
風驚草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遍野精明,中有日月,北斗七星〕心雄慘烈,不懼千兵。〔平王1>捉我,事未消寧〕,儻2>被擒獲,百死無生。〔偷蹤竊道,飲氣吞聲3>,風吹草動,即便藏形〕。劍歌已了,更復前行。〔北跨廣陵,南登吳會,關津忽切,州縣嚴加,勒鋪交橫,鎮代相續。潛身避影〕,一步一前,不經旬月之間,即至吳國。一依魚人教示,披髮遂入市中,塗面上〔而行〕,獐狂大哭三聲,東西馳走。 〔注解〕
(1) 平王:?∼西元前516,春秋時楚國國君。熊氏,名居,一作子居,字棄疾,靈王之子。靈王死,詐殺兄公子比、子皙而自立。後恐國人作亂,故施惠於百姓。在位十三年,諡平。
(2) 儻:如果、假若。同「倘」。
(3) 飲氣吞聲:形容含怨...
|
行尸走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行屍走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行屍走肉」原作「行尸走肉」。「行屍」是指會走動的屍體。「走肉」是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體。所以「行屍走肉」是指光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徒具形骸而毫無生氣的人。在晉.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東漢有個名叫任末的人,勤奮好學,各方面都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出外求學也不辭路途遙遠。他用茅草編成小草屋,削尖荊木做成筆,在樹上刻出汁液當做墨汁,刻苦地習文寫字,在艱苦的環境下苦讀而有所成就。他在臨終時告誡門徒說:「一個人如果好學,就算死了,也好像還活著一樣。不學習的人,即使他還活著,卻只是個會走動而沒有魂魄的軀殼一樣,徒具形骸而無所作為的人。」後來「行屍走肉」這句成語...
|
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無生路的地方。《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人情豈樂久屯絕地,不生歸哉?」《三國演義》第二五回:「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
|
膽驚心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
人格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動物、抽象觀念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賦予人類的形體、性格、情感等,表現人的舉動或思想情感的文學表現方式。也稱為「擬人化」。
|
半步不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步不相離」地緊緊相隨,當時的人都稱他們為「比(ㄅㄧˋ)肩人」。但由於兩人太過恩愛,朱氏死後陸東美也了無生趣,不吃不喝地一心求死。陸東美死後,家人便將他與朱氏合葬,不到一年,墳上長出一棵梓樹,樹根相連,樹身分成二枝但卻緊緊相抱,就好像陸氏夫婦生前那樣的形影不離。後來「寸步不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關係密切,總是在一起,但不限用在夫妻關係,如《水滸傳》第二回:「高俅自此遭際端王,每日跟著,寸步不離。」即為此義。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