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簡帛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寫於竹簡或布帛絲織品上的先秦文字的通稱。如近世出土的楚簡、楚繒等即是。
絕韋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或以皮索編聯竹簡,稱為「韋編」。孔子讀《周易》,皮索斷三次。後世以「絕韋編」比喻用功苦讀。明.朱權《卓文君》第一折:「似這般十年窗下絕韋編,有一日九重殿上聯仙仗。」
竹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鄧析私鑄的刑書,因寫在竹簡上,故稱為「竹刑」。《左傳.定公九年》:「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晉.杜預.注:「鄧析、鄭大夫,欲改鄭所鑄舊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於竹簡,故云竹刑。」
脫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書刻在竹簡上,竹簡有時會缺漏遺失,稱為「脫簡」。
韋編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青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色的竹簡。古人在造紙術未發明前,將文字書寫在竹板上。《後漢書.卷六十四.吳祐傳》:「祐年十二,隨從到官。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後泛稱書籍。唐.白居易〈祕書省中憶舊山〉詩:「厭從薄宦校青簡,悔別故山思白雲。」
三編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竹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寫在竹簡上的文書。《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豈直鼮鼠有必對之辯,竹書無落簡之謬。」
三絕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絕編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