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晚成大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往往成就較晚。這是根據後世傳本的《老子》演變而出的一句成語,假如參考新發現的出土文獻,《郭店楚墓竹簡》收錄有《老子》一書,「大器晚成」作「大器曼成」,竹簡整理小認為「曼」當讀作「晚」,裘錫圭則懷疑此字當讀為「䟂(慢)」。帛書本《老子》隸書本,則「大器晚成」作「大器免成」,意思是:「道」像最偉大的器物,不是人力所能製作的。這種意思和上下文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較能呼應。並附載於此,以供參考。
青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指竹簡,古人用作書寫工具,也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後來以青史作為史書的代稱。《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
三絕韋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東方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子】等兵法﹐因此博學多識。東方朔住在吳中當了數十年的私塾先生﹐元光元年便應武帝的招募﹐竟帶著三百枚竹簡(直到後漢的蔡倫發明了紙為止﹐此時尚未使用紙張)的上奏文來到長安。在數千人之中﹐雖然東方朔的上奏文量之多過於拔群﹐而引起武帝的注目﹐但武帝竟費了二個月以上才閱覽完畢。東方朔在上奏文中道﹕『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因而武帝便對堂而皇之自畫自讚的東方朔之膽大率直的性格發生了興趣﹐於是一旦予其微俸﹐命其在公車(待皇帝之詔者所待機的部署)待機。東方朔一急﹐便騙宮廷使役的侏儒們道﹕「你們天天無為徒食﹐皇上想...
筆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筆,記載。削,刪除。古代用竹簡記載文字,有所更改就用書刀刮削,所以稱為「筆削」。語本《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後用作請人修改詩文的敬稱。《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蓄筆削之刑,懷輕重之意。」唐.韓愈〈讀荀〉:「孔子刪詩書,筆削春秋,合於道者著之,離於道者黜去之。」
城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漢時強制男性罪犯服勞役的一種刑罰。勞動範圍廣泛,包括築城工事或製作器物等,是秦漢勞役刑中最重的一級。《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倉律》:「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勞與垣等者,旦半夕參。」《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下令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書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相傳由孔子所授,記三代以上的典謨訓誥。原本百篇,亡於秦火,其後有今文、古文二種。今文尚書係漢初伏生口授于鼂錯,凡二十九篇;古文尚書係漢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簡尚書,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漢孔安國曾獻古文尚書於武帝,而未得立於學官,後遂亡失;至東晉時,梅賾所獻之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來即疑其偽,然自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即用梅本,至今仍為一般所誦習。也稱為「尚書」。
書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往來通問的信件。《三國演義》第三○回:「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
易韋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刀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以竹簡為紙,用筆記事,用刀削誤重寫,故稱有關公文、案件方面的事為「刀筆」。後多指寫訟狀一類的事。[例]律師從事的正是刀筆事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