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牆垣地。《玉篇.广部》:「廦,屋牆也,垣也。今作壁。」《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穴盜》:「東、北去廦各四尺,高一尺。」
棄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觚,古代寫字用的竹簡。棄觚指拋棄文字工作。《西京雜記》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後卒斬匈奴使者,還拜中郎。復斬樓蘭王首,封義陽侯。」
韋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韋」是熟牛皮。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絕」是斷的意思。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泥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人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發時多用繩索捆綁,而在繩的打結處封以黏土並加印於上,以防私拆,稱為「泥封」。
大才晚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往往成就較晚。這是根據後世傳本的《老子》演變而出的一句成語,假如參考新發現的出土文獻,《郭店楚墓竹簡》收錄有《老子》一書,「大器晚成」作「大器曼成」,竹簡整理小認為「曼」當讀作「晚」,裘錫圭則懷疑此字當讀為「䟂(慢)」。帛書本《老子》隸書本,則「大器晚成」作「大器免成」,意思是:「道」像最偉大的器物,不是人力所能製作的。這種意思和上下文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較能呼應。並附載於此,以供參考。
竹書紀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晉太康二年,汲縣人發掘魏安釐王冢,而得竹簡小篆古書,共十餘萬言。武帝交付祕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記自夏以來,至魏安釐王二十年之事,為魏國的史書。因書寫在竹簡上,故稱為「竹書」;為編年之體,遂稱為「紀年」。唐、宋、明時已有佚亡,今傳沈約注的二卷本,出於范欽的天一閣,為依託的偽作,王國維有《竹書紀年輯校》一卷,又撰《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二卷。簡稱為「竹書」。
佳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涓自剄而死,於是聲名大噪。著有《孫臏兵法》。據《漢書.藝文志》所載,書凡八十九卷。今據近代出土之竹簡本引錄。 (2) 威王:齊威王(?∼西元前343),姓田,名因齊,戰國時齊國國君,齊桓公田午之子。曾起兵西擊趙、衛,敗魏於濁澤,齊國大治,諸侯不敢加兵於齊者二十餘年。自稱為王,在位三十六年,卒諡威。 (3) 田忌:生卒年不詳,戰國齊將。曾推薦孫臏於齊王。魏將龐涓攻趙都邯鄲,田忌領兵圍魏救趙,並用孫臏計大敗魏軍於桂陵。 (4) 幾:音ㄐ|,將近、差不多。 (5) 齊三枼:齊國三代。枼,疑為「世」。 2、「黷武」:《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初,公孫瓚知術詐,固止虞遣兵,...
簡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漢以前無紙,古人將文字書寫於竹簡上,稱為「簡書」。後泛指文書、信函。《詩經.小雅.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唐.李商隱〈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簡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竹簡與絹帛,古時用來寫字。《南史.卷七二.文學傳.論曰》:「暢自心靈,而宣之簡素,輪扁之言,未或能盡。」
三尺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律。古代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杜周》:「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明史.卷一九三.列傳.翟鑾》:「按律,籍沒止三條,謀反、叛逆及奸黨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簡稱為「三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