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慘酷的刑罰。《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及至,掠無筭,五毒畢加,禪神意自若,辭對無變,事遂散釋。」
魂銷魄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魂飛魄散」之典源,提供參考。(一) ※宋.劉宰〈鴉去鵲來篇〉詩(據《宋詩鈔.漫塘詩鈔》引)昨日鴉鳴繞庭樹,道上行人色驚懼。試呼行者問如何?身為戶長催殘稅。殘稅自昔稱難理,三年尤非四年比。……千錢代輸猶可出,今日方輸又明日。父兮母兮叫不聞,遺體鞭同木石。日日鴉鳴期會到,血洒公庭深不掃。遂令著處聽鴉鳴,魂飛魄散心如擣1>。和氣致祥垂致異,已甘旱魃來為祟。忽驚鴉散鵲交飛,高枝報喜仍低枝。萬口歡呼聲動地,府今盡放三年稅。 〔注解〕 (1) 擣:搥擊。(二) ※《西遊記.第四一回》這大聖一身煙火,炮燥難禁,徑投於澗水內救火。怎知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氣攻心,三魂出舍。可憐氣塞胸堂1>喉舌冷,...
氣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因生氣過度而死亡。《紅樓夢》第一六回:「秦鐘本自怯弱,又帶病未愈,受了杖,今見老父氣死,此時悔痛無及,更又添了許多症候。」
柳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寅日,柳璨被送往刑場斬首,臨刑大叫:「負國賊柳璨,死宜矣!」另外,他的兩個弟弟也都受到其牽連,而被處刑至死。 文學觀點柳璨認為唐玄宗時代的歷史學家劉知幾在其《史通》一書對經、史的批評過份,曾寫作十章《柳氏釋史》,為史書辯護。 著作曾寫十章《柳氏釋史》,為史書辯護。 評價1.由於柳璨為朱全忠策劃了一次屠殺,後世史家對柳璨多持負面看法:(1)《舊唐書》稱柳璨為「妖徒」。(2)《新唐書》把柳璨的事跡列於「奸臣傳」之中。2.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評論柳璨「發揮朋黨積習」、「不見刀是不知道自己該殺的」。(資料取自於網路)
一舉兩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一舉兩得」。見「一舉兩得」條。01.宋.蘇洵〈衡論議法〉:「夫使有罪者不免於困,而無辜者不至陷於戮,一舉而兩利,斯智者之為也。」
淋漓透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仗帝之寵信,與閹人魏忠賢私通,假傳聖旨,殘害后妃,為亂宮中。至思宗即位,法辦二人,客氏於浣衣局被鞭至死。 (4) 魏忠賢:原名魏盡忠(西元1568∼1627)。少嗜賭,無力償債,遂入宮為太監。與熹宗乳母客氏私通,受熹宗寵信,掌東廠之事。權傾一時,干朝亂政,結黨營私,誣陷忠良。有不服者,俱遭殺黜,媚之者稱其九千歲。思宗即位,發其奸,訴其罪,忠賢行至阜城,自縊而死,詔磔其屍。
逆施倒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屢戰屢勝,終於攻下楚國的郢都。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報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平王的屍骨。逃到山中的申包胥知道這件事,就託人指責伍子胥說:「你雖是為了報父兄之仇,但也做得太過分了,難道你忘了也曾是楚國的臣子嗎?」伍子胥也託那人轉告申包胥,說:「我有生之年報不了仇,就像太陽快下山了,要走的路卻還很遙遠,我怕等不及了,所以只好做出違背情理的事情。」伍子胥以「倒行而逆施之」說自己不按情理行事,後來「倒行逆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
刑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拘束犯人、逼問口供或執行刑罰的器具。如手銬、腳鐐、杖、夾棍、絞架等。《老殘遊記》第一七回:「你上他這手銬腳鐐是甚麼意思?難道怕他越獄走了嗎?這是制強盜的刑具,你就隨便施於良民,天理何存?良心安在?」《文明小史》第一○回:「傅知府無可如何,也顧不得上司責問,只得將一干人鬆去刑具,眼巴巴看著領去。」
以咽廢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噎廢食」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家無怒,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國無刑罰,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天下無誅伐,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故怒1>不可偃2>於家,刑罰不可偃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夫有以饐死3>者,欲禁天下之食,悖4>;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喪其國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5>,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 〔注解〕 (1) 怒:因憤怒而體罰。,音ㄔ,用鞭杖或竹板抽打。 (2) 偃:音|ㄢˇ,停止。 (3) 饐死:食物阻塞咽喉,無法呼吸而死。饐,音|ㄝ...
矯枉過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而出,用來指人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