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臨渴掘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這篇〈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強調人應依據四時陰陽調整作息以養生的重要性,闡明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順應節氣就不會生重病,是養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療,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鑄造兵器,這樣豈不是太晚了!後來「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
|
佛洛依德(Freud)意識三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藉由「專心專注」的聯想的方式加以回憶,就可將它帶入意識中,變成可知覺的意識現象。2.前意識是種「經驗」與「記憶」,但一時突然無法想起。由於經驗或記憶的屬性有苦有樂,因此佛洛依德認為,個體存有一種壓抑痛苦經驗的內在力量,使其進入潛意識而不再想起。例如我們對於特定經歷或特定事實的記憶,平時並不會一直意識其存在,但在必要時或出現相關線索時,便能突然想起。彷彿像啟動開關一樣觸動。...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依據。《戰國策.趙策一》:「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唐.陳子昂〈諫用刑書〉:「臣讀漢書至此,未嘗不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伏願陛下念之。」
|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使用心理防衛機轉,差別在於程度不同,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經驗或觀念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防禦方式。此概念來自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類思想中存在多種力量進行互相對抗、鬥爭的假說。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轉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轉也可能帶來心理疾病。目錄1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2 分類2.1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2.2 按行為性質分類3 參考文獻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正的防禦機...
|
譬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方法。可以利用舊經驗引起對新事物的認識。如宋.周敦頤〈愛蓮說〉中「菊,花之隱逸者也。」一句,用「隱逸者」來譬喻「菊」。
|
初級團體和次級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的正式關係互動,比較少情緒投入隨工業化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活動自家庭一道工廠的組織時,現代組織的生活經驗趨於普遍,人與人的關係越趨片面、形式化,於是次級團體就成為現代工業大型正式組織普遍的團體關係模式。註2 參考書目註1: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 Suzanne Keller原著,林瑞穗編譯,《社會學概論》,(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04)。註2: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次離開隱居的茅屋。語本《三國演義》第三九回。後用「初出茅廬」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三顧茅廬」
|
與時俱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時代一同前進。如:「經驗和智慧是與時俱進的,日子愈久,所累積的就愈豐富。」
|
潛在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目錄1 定義2 解釋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在學校或班級教學活動中,有一些未經計劃或事先設計的活動,卻會暗中影響到學生目標達成的種種活動或經驗。 解釋潛在課程是一種非正式的、無計畫的、不明顯的學習,在學校教學活動中,例如:學校環境和組織特性、學校氣氛和文化、班級氣氛和文化、學生同儕文化、教師期望、師生互動等等,深深影響學生學習經驗和成效,但它卻是隱藏的、難以預期的,不像在「正式課程」(f...
|
得心應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此,不可能完全藉著書本傳授給後人。大王,您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後來「得心應手」這句成語就從工匠輪扁所說的「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技藝熟練,運用自如,或用來比喻做事順利。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