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口無遮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沒有顧忌,有什麼說什麼。如:「小孩子講話往往口無遮攔,別見怪!」也作「口沒遮攔」。
不由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忍不住、不能自制。《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仲翔聽他的說話,見他的模樣,不由得好笑。」也作「不由的」、「由不得」。
恰如其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剛好符合分寸。形容做事、說話十分恰當。《歧路燈》第一○八回:「賞分輕重,俱是閻仲端酌度,多寡恰如其分,無不欣喜。」
冷嘲熱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如:「那人說話老是冷嘲熱諷,因此其他人都不喜歡和他交談。」也作「冷譏熱諷」。
譬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方法。可以利用舊經驗引起對新事物的認識。如宋.周敦頤〈愛蓮說〉中「菊,花之隱逸者也。」一句,用「隱逸者」來譬喻「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說話、談論、議論。如:「不言不語」、「默默不語」。《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去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語無倫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顛三倒四,毫無條理。《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就是說話,也漸漸的語無倫次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回答地位高的人所提的問題或接續他們的說話。《左傳.隱公元年》:「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食言而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魯大夫孟武伯常失信於魯哀公。在一次宴會中,孟武伯問哀公的寵臣郭重為何如此肥胖,哀公藉機諷刺說:「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典出《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後用以比喻言而無信,說話不守信用。明.李開光〈水風臥吟樓記〉:「此予事而掛客懷,何也?不以食言而肥,不因苦吟而瘦,試以數語為記,請覽而教正之如何?」
既來之,則安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安撫遠方來的人,使其安居樂業。語出《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末云)『既來之,則安之。』請書房內說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