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碩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望。亦指有賢德、負重望的人。唐.李德裕〈授石雄晉絳行營節度使制〉:「資其碩望,任以指蹤。」《宋史.卷二五六.趙普傳》:「茂巖廊之碩望,分屏翰之劇權。」
表壯不如裡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丈夫有才能還不如妻子有賢德。元.羅貫中《風雲會》第三折:「卿道是糟糠妻不下堂,朕須想貧賤交不可忘;常言道表壯不如裡壯,妻若賢夫免災殃。」《水滸傳》第二四回:「我哥哥為人質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覷他。常言道:『表壯不如裡壯。』」
賢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賢德的后妃。《詩經.齊風.雞鳴.序》:「雞鳴,思賢妃也。」《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序》:「若夫賢妃助國君之政,哲婦隆家人之道。」
良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賢德之士。《詩經.唐風.蟋蟀》:「好樂無荒,良士瞿瞿。」《戰國策.齊策一》:「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必殪,其餘兵足以待天下。」
太公鼓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公,指姜子牙。鼓刀,操刀。姜子牙未受賞識時,曾在朝歌殺牛為生。故用以比喻賢德之士未受賞識任用。參見「屠牛朝歌」條。漢.王襃〈聖主得賢臣頌〉:「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
聚會精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量少,但效果卻很好。相同的道理,聖人和君子,正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須認真辛苦的尋找賢德之人,才能夠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屬的也是如此,賢能的人在還沒有遇到聖明君主時,所提的策略和建議,不被採納,境遇卑賤困苦。然而,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所以天下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才自然聚集,眾人心神聚合,會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勵、配合,更能顯現出各自的長處。後來原文中的「聚精會神」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集中。
八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以德行引人。東漢時士大夫間相互標榜,稱張儉、岑晊等八位有賢德的人為「八及」。《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序》:「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
潛濡默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潛移默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潛移默化」原作「潛移暗化」。北齊時,顏之推寫了一本家訓,教導子孫做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有一部分寫到,人在年輕之時,性格未定,時常有樣學樣,如果多和賢德的人在一起,性格思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們的影響,可以養成良好的品德。就像在蘭室待久了,身上也會有蘭花的香氣;在魚市中待久了,身上則會有魚腥味一樣。所以自古以來,君子都很慎重地選擇朋友。孔子也曾說:「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才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的影響。後來「潛移默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潛移暗化」演變而出,形容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舉賢任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薦舉任用有賢德才能的人。參見「舉賢使能」條。《三國演義》第二九回:「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禮士親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地位者能尊禮有才識的人,親近有賢德者。《孤本元明雜劇.東籬賞菊.第三折》:「禮士親賢急訪求,卑辭枉駕會儒流。」也作「禮賢下士」。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