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裂肢體。《荀子.宥坐》:「汝以為諫者為必用耶?伍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
天誅地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暉《絕倒錄.養脾丸》(據《說郛.卷四四》引)李生者,居餘杭門外,善貨殖1>,日賣養脾2>丸于市,嘗揭3>巨榜4>于前曰:「不使丁香5>、木香6>合,則天誅地滅。」家蓄二婢以事炮製。李一夜飲醉而溺死于河,其家勿知也,但怪連日勿歸,遣親信四方尋求,略無蹤跡。洎官驗視,或有報其家者,亟前詣之,已腐敗,僅能辨認。欲求免洗滌已不及矣,遂稿葬于叢冢間,立木牌于墳云:「發藥李郎中之墓。」或有題于牌後曰:「賣藥李郎中,昂藏辨不窮。一朝天賜報,溺死運河東。」未幾,家計蕭然,其妻遣去二婢,尋去所居,攜二子以事人。或有問于妻曰:「爾夫修合不茍,天當佑之,何反報之。酷耶?」他日,後夫醉之,以酒叩之,妻云:「向所...
率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帶領、引導。《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升帳,傳下號令,教兩都督率領本部兵馬,作中軍策應。」《老殘遊記二編》第二回:「老姑子率領了青雲、紫雲、素雲三個小姑子,送到山門外邊。」
不屑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可一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虎口餘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盜跖是天下大盜。孔子對柳下季說:「你是魯國賢人,弟弟卻是盜賊首領,你不覺得羞恥嗎?我願意替你去勸說他。」柳下季對孔子說:「盜跖個性殘暴,容易發怒,根本不受教,我勸你不用去了!」孔子不聽,還是去見了盜跖,後來被盜跖用言語羞辱了一頓,討了個沒趣,垂頭喪氣地回去。回到魯國東門外,剛好遇見柳下季,柳下季問孔子:「幾天不見,是不是去看盜跖了?」孔子說:「是啊!盜跖果真不受教,順他的意就讓人生,逆他的意就要人死,此行的危險,真有如『料虎頭,編虎須』,我差點被老虎吃掉啊!」後來「虎口餘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冒大險而不死。
惘然若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惆悵失意,有如失去了什麼似的。《聊齋志異.卷五.鴉頭》:「俄,見一少女經門外過,望見王,秋波頻顧,眉目含情,儀度嫻婉,實神仙也。王素方直,至此惘然若失。」也作「惘然如失」、「惘若有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遺棄、排斥。如:「擯於門外」、「擯而不用」。《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趙壹傳》:「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唐.章懷太子.注:「擯,斥也。」
心亂如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天早上必定要學生背出前一日所教的課文,即使到了新婚之日也不例外。  這天,正是這個學生大喜之日,家門外鑼鼓喧天,吵得學生心亂如麻,精神無法集中,背不出課文來。 這位名師也不管新娘子的花轎即將到來,令學生跪於門外捧著朗讀。  不久,鞭炮聲大作,迎新花轎在鑼鼓喧天聲中抵達了。轎夫偷偷告訴轎裏的新娘說:「那個跪在地上讀書的人便是新郎官。」  新娘見了,覺得有如此嚴格的老師,日後必有所成。這話正好被名師聽到,於是向學生說:「我現在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就可...
萬無一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絕不會發生差錯。形容極有把握。《三國演義》第六二回:「某保一人與某同去守關,萬無一失。」《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只在門外以拋磚為號,我出來門邊相會說話了,再看光景進門,萬無一失。」也作「萬不失一」、「萬無失一」。
宮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闕,宮門外的望樓。宮闕指天子所居的宮殿。因門外有兩闕,故稱為「宮闕」。《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