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638.86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桓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四六年六月,即吳濁流創刊(台灣文藝)之後兩個月,陳千武鑒於台灣新詩園地的缺乏,與中部作家詹冰、林亨等人創設「笠詩社」,發行同人雜誌(笠詩刊),為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至今仍在持續發刊中。一九七六年,陳千武創辦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各地文化中心的濫觴,該中心其後改稱<文英館>,改名後,陳千武仍然擔任館長,至一九八七年退休。退休至今,陳千武仍然創作不輟,履行著自己的寫作計劃,同時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與青年學生在校園內談詩論文,恍如當年自己與楊逵、張文環的忘年情感,激萌他不竭的創作動力。 評價:  陳千武作為一個跨越世...
寒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境貧寒、身分卑微的人。《晉書.卷三七.宗室傳.高密文獻王傳》:「雖為宰輔,食大國之租,服飾肴膳如布衣寒士。」《儒林外史》第三六回:「你是個寒士,單學這些詩文無益;需要學兩件尋飯喫本事。」
聖巴托羅繆慘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在1570年第三次戰爭以後,出現過和平的可能。天主教的狂熱分子吉斯家族在宮廷裡失寵,取而代之的是希望找到解決方法的較為緩和的天主教徒。由於1570年8月簽訂的聖日耳曼赦令,雨格諾派佔據了強大的軍事上位置。他們控制了加固的城鎮拉羅歇爾,拉莫理(La Charité),科尼亞克,和蒙托邦(Montauban)。凱瑟琳·德·美第奇希望通過聯姻取得和平,曾提議她的兒子安如公爵(即後來的國王亨利三世)和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結婚。但是1571年,和平的希望粉碎了。魯昂三月的一個星期天,在天主教徒遊行期間,40個雨格諾派的教...
鴻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鴻雁的羽毛。比喻極輕微。《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死有重於山,或輕於鴻毛。」唐.李白〈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冰散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吳:國名。周代太王長子伯受封於吳地,在今江蘇省吳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3)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齊:國名。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5) 趙:國名。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為秦國所滅。
探花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進士及第者初宴於杏園,選年紀最小者為探花使,到宋代則稱為「探花郎」。宋.魏《東軒筆錄》卷六:「進士及第後,例期集一月,……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自唐以來,牓牓有之。」
遵時養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暫時退隱,以等待時機。明.湯顯祖〈答王宇太史〉:「門下且宜遵時養晦,以存其真。」也作「遵養時晦」。
張孝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懷。他的詩文在當時流傳甚廣,並得到過很高的評價。謝堯仁稱讚他的文章"如大海之起濤瀾,山之騰雲氣,倏散倏聚,倏明倏暗,雖千變萬化,未易詰其端而尋其所窮。"(《張于湖先生集序》)他寫詩有意學習蘇軾,韓元吉稱讚他"清婉而俊逸",說:"其歡愉感慨莫不發於詩,好事者稱歎以為殆不可及。"(《張安國詩集序》)  張孝祥的詞現存 220餘首,其中尤以表現愛國思想、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成就最為突出。如〔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寫"萬里中原烽火北",表達了對在金人統治下的北中國的懷念;〔水調歌頭〕《和龐佑父》以"剪燭...
拔群出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樂,就可以知道他們所傳承的道德。有若認為孔子之於一般人類,就如麒麟對於一般走獸,鳳凰對於一般飛鳥,山對於低矮的小土堆,河海對於路上的流水,雖然都是同類,卻遠遠的超越他們而大有差別。換言之,孔子與一般的人民,雖也是同類,但在才學、德行各方面卻都遠遠的超出其同類,而特立挺拔於同群之中,自有人類以來,再也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後來「出類拔萃」這句成語,就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出於其類,拔乎其萃」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
魂銷魄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甚。又同筆硯,總誇謝氏之能文;甫就冠笄,未遂子平之卑娶。眉來眼去,魄散魂飛。已知夙世之緣,俱有少年之。好合1>定期於鼓瑟2>,心知不待於挑琴3>。 〔注解〕 (1) 好合:男女結合。 (2) 鼓瑟:彈奏瑟。 (3) 挑琴:彈奏琴。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