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13.7075 ms
共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膠投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候可以規勸他;當君王不行仁政時可以離開他;當兒子做錯事時可以責備他,這是第二件。可以告訴君王治國的道理;可以幫助朋友解決困難,這是第三件。」子夏又問:「那麼三件麻煩的事又是什麼呢?」曾子回答:「年輕時候所學,年老時卻忘了,這是第一件;事奉君主有功,卻輕易地叛背君主,這是第二件;結交了很久的朋友,卻中途和他絕交,這是第三件。」子夏聽了,很佩服地說道:「說得好啊!謹慎地遵守一句好話,勝過讀一輩子的書;而能事奉一個賢君,比治理萬民的功績更大;這些道理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我以前很愚昧,不了解耕種的道理,所以我所種的田,一年都沒有收成;土地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以誠待人來交往,就算是原本疏遠的人,也會變...
|
談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談論深奧玄妙的道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
|
一目即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目了然」之典源,提供參考。 《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徐問文中子1>好處與不好處。曰:「見得道理透後,從高視下,一目瞭然2>。今要去揣摩,不得。」 〔注解〕
(1) 文中子:王通(西元584∼618)字仲淹,隋代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西)人。曾西遊長安,奏〈太平十二策〉,不為所用,退居河汾教授,受業者眾多,卒後門人諡曰文中子,相傳有《中說》十篇,內容多後學者所偽託。
(2) 瞭然:清楚、明瞭。
|
不忍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
義無所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不容辭」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岑文本〈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據《唐文拾遺.卷一五》引)夫顯微闡幽1>,義不容辭。功高德盛,資篆籀2>之鋪揚;聲飛實騰,載金石以不朽,是以定獻忠穆,漢室之良佐也。 〔注解〕
(1) 顯微闡幽:顯示細微的事物,說明隱微的道理,使之顯見著明。
(2) 篆籀:篆文和籀文,此處借指文字。
|
村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粗俗的人。《水滸傳》第五回:「你這廝村人,好沒道理!俺又不曾說甚的,便要綁縛洒家。」
|
造車合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
不學無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裡評論霍光,說他對漢室的功勞,雖然比古代的賢臣周公、伊尹還要大,但是「不學亡術」,未能精通書中的道理,用不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並立了女兒為后,終於導致滅門的結局。「不學無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後則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
合理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事情合乎道理或事理。[例]任事負責的人從不把自己的過失合理化。
|
意轉心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義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後來「回心轉意」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改變心意,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勸化俺媳婦兒,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