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465.20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宣和書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不著撰人姓氏,二十卷。記載宋宗時內府所藏墨跡,分歷代諸帝王書、以及篆、隸、正、行、草、八分、制誥等八門。每門前有敘論,並於法書目錄前繫書家小傳,品第風格源流,保存了比較豐富的書法史料,可供研究古代書學及書跡流傳的參考。此書終以蔡京、蔡卞、米芾作品,或疑即三人所定。
修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美名。《隋書.卷八○.列女傳.序》:「其修名彰於既往,音傳於不朽,不亦休乎!」
吹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中的一種腔調。明末清初在安樅陽縣一帶形成,為弋腔的變體,是劇的一種腔調。今亦泛稱以笛類伴奏的腔調為「吹腔」。
斡離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127)又名完顏宗望,金太祖之子,排行第二,江南呼為二太子。喜道教、佛教,人又稱為「菩薩太子」。進言侵宋之策,與粘罕攻陷汴京,俘、欽二宗,卒諡桓肅。
次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妾。《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五:「昔年州商人娶去,以親女相待,後來嫁於韓相公為次房。」也作「次室」。
髦兒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部由少女演出的戲曲。相傳清同治年間李毛兒擅此藝,開門授女徒,因此稱為「毛兒戲」或「髦兒戲」。最初專應堂會,唱腔,後來也公開演出,唱京劇、梆子等。清.徐珂《清稗類鈔.戲劇類.貓兒戲》:「教坊演劇,俗呼為貓兒戲,又名髦兒戲。」
翠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摩擦聲。《文選.嵇康.琴賦》:「新衣翠粲,纓流芳。」三國魏.應瑒〈竦迷迭賦〉:「振纖枝之翠粲,動採葉之莓莓。」也作「綷粲」。
福州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臺灣的地方戲曲劇。從明末開始發展至今,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劇和京劇等的影響。主要伴奏樂器有梆笛、二胡及嗩吶等,所使用的曲調則有逗腔、揚歌、江湖和小調等四類。也稱為「閩劇」。
程長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11~1884)名椿,字玉山,清安潛山人。為皮黃伶人,嘉慶道光年間表演於京師,名動天下;咸豐同治以來,伶界奉為圭臬,皮黃代崑曲為舊劇正宗,自長庚始。
領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人或某些機關的工作人員別在衣領上的章。可用以表明兵種類別和階級高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