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1.47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菩薩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學大乘菩薩應受持的戒律。但有關菩薩戒的內容,諸經律論的說法,互有差別。流傳中國的是梵網和地持瑜伽兩種,其中以梵網為主流,中國比丘除受比丘戒外,一般也受菩薩戒。也稱為「大乘菩薩戒」、「大乘戒」。
阿底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982~1054)梵語Atisa的音譯,意譯為「殊勝」,法名燃燈吉祥智。幼年出家。曾從菩提賢、金洲法稱修學,博通顯密,教證雙全,為當時超戒寺最傑出的學者。後應西藏王之邀至西藏弘法。使十一世紀朗達瑪毀佛後的西藏佛教得以復興。歷史上並以阿底峽入藏以後的西藏佛教為後弘期。對承傳其教法的是噶當派和格魯派有極深遠的影響。其著作保留在《西藏大藏經》中多達一百一十七部。
改惡行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掉邪惡、錯誤的行為而做良善、正確的事。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九一.七報》:「夫欲修學,熟尋此文,改惡行善,速登神仙。」
夏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規定僧眾於每歲夏季九十日內,應靜住寺內,坐禪修學。其開始與結束,猶如世俗之歲首與舊臘,故稱為「夏臘」。參見「結夏安居」條。
別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階教將修行方法分為普法和別法兩類。別法因根基不同,分別修學,有聖賢、凡夫之分。
七滅諍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解決僧團糾紛的七種方法。《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五○:「佛告諸苾芻,有七滅諍法應當修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