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4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目五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目十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般人用眼睛看書,一次只能看一行,可是卻有一些人一次可以看多行,所以可用「一目多行」來形容閱讀速度很快。比較早的用法出自於東漢孔融〈汝穎優劣論〉。這一篇〈汝潁優劣論〉,就是當時眾多品評文章之一。孔融分別從八個方面來論證汝南人士勝於潁川人士:戴子高頡頏天子,許子伯嚎哭時事,許掾興水利助鄉里,張元伯鬼魂通靈,應世叔能同時閱讀五行文字,李洪代弟赴死,翟文仲起義兵討伐亂逆,袁著上書進諫。汝南地區這八個人的行為,在孔融看來,潁川人士都無法做到,因此寫下這篇文章,以舉證事例的方式,駁斥陳群的潁川人士優於汝南之說。原文中就見到了「五行俱下」的用法。另外在《梁書.簡...
四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詩風最盛,元楊士弘著《唐音》,品評唐詩,分初唐(高祖武德初至玄宗開元初)、盛唐(至代宗大曆初)、中唐(至文宗太和九年)、晚唐(至昭宣帝天祐)四期論之,稱為「四唐」。
出神入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出神入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出」,產生。「神」,神妙,指變化之極,《易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入」,進入。「化」,造化,指非人力可比之化境。「出神入化」指產生神妙,入於化境。後多用於文藝、工藝、技藝等之成就方面,形容其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典源黃佐《翰林記.卷一○.習書》敘述明宣宗習書法,臨摹古帖,始學趙孟頫,而有遒勁之氣,其書法精能之至,已達「出神入化」之境。按:古來品評書藝,有能品、精品、妙品、神品之分,神品為最高之境界,為神妙至極的作品。後來「出神入化」被用來形容文藝、技藝、工藝等之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
各有千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省杭縣)人。乾隆進士,由翰林為知縣,後棄官,築隨園於江寧城西,以吟詠為樂,世稱隨園先生。論詩主性靈,品評古今,時有新解。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2) 蔣:蔣士銓(西元1725∼1784),字心餘,一字苕生,號清容,又號藏園,自稱離垢居士,清江西鉛山人。乾隆進士,曾任翰林編修。工詩古文辭,七言古詩尤勝,與袁枚、趙翼並稱為「江右三大家」。亦精南北曲。有雜劇、傳奇十六種、《忠雅堂集》、《銅弦詞》、《紅雪樓九種曲》等。 (3) 王:王鳴盛(西元1722∼1797),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號西沚,江蘇嘉定人。幼從沈德潛受詩,又從惠棟問經義,遂通漢學。乾隆十九年進...
品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酒而品評其滋味及等級。如:「他在品酒方面很有一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乾隆時,《四庫全書》既成,因撰此書,共二百卷。以經、史、子、集為綱,更析類屬;又分著錄、存目二項,著錄之書,悉為收錄,存目之書,則為四庫所不收。每書均撰提要,敘其書之要點,並加考證品評,條舉得失,甚便於學者。簡稱為「四庫提要」。
千人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千篇一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體」。《詩品》一書,是南朝梁鍾嶸所撰,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詞藻華美;即使內容平凡,但卻用字斟酌,致力於華美的文字。雖然頗負盛名,然而一些有識之人,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謝靈運也曾經說過,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後來「千篇一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掂斤抹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較量輕重。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過分計較。如:「他看人可是掂斤抹兩的毫不含糊。」、「他就是這掂斤抹兩的毛病,叫人受不了。」也作「掂斤播兩」。
千篇一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千篇一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體」。《詩品》一書,是南朝梁鍾嶸所撰,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詞藻華美;即使內容平凡,但卻用字斟酌,致力於華美的文字。雖然頗負盛名,然而一些有識之人,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謝靈運也曾經說過,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後來「千篇一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千手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千篇一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體」。《詩品》一書,是南朝梁鍾嶸所撰,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詞藻華美;即使內容平凡,但卻用字斟酌,致力於華美的文字。雖然頗負盛名,然而一些有識之人,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謝靈運也曾經說過,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後來「千篇一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