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15 ms
共 4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名不副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自己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太后授他宰相印章,這樣才能名副其實。後來「名不副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出現「名不副實」的書證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
垂簾聽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女后臨朝管理國事。《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翌日,郭威帥百官請太后臨朝,垂簾聽政。」《三國演義》第二回:「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大官。」
|
目不交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交睫,不解衣」地照顧侍候,煎好的湯藥也一定先親自嚐過才拿給母親服用。袁盎以為文帝雖貴為王者之尊,然其孝行卻勝過以孝聞名的曾參,更顯得難能可貴。「不交睫,不解衣」,形容文帝不睡覺,不寬衣,時時刻刻在母親身側照料。這樣的形容雖然過於誇大,但文帝親侍湯藥的行為確實值得稱頌,也因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目不交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
權宜之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載,王允為東漢末年的大臣,靈帝時任豫州刺史,參與討伐黃巾起義軍。靈帝死後,董卓引兵進京師,誅殺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立為太師,掌握了主政大權。當時王允對董卓假意奉承,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內政才能,於是被任為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遷都長安後,王允以貂嬋行美人計,策動呂布殺死了董卓。董卓死後,王允一改以前屈己從人的低姿態,完全顯露出個性中原有的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史書對他的描述為「性剛疾惡,……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也因為他為人處事極為嚴厲,事事循理,不知變通,所以下屬都不太親近他。不久,董卓的舊部李傕等人攻入長安,王允被殺。後來「權宜之計...
|
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迅速的。如:「急轉彎」。《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項羽急擊秦軍。」
|
坐以待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鏡花緣》第四○回:「太后因貧寒老媼,肩不能擔,手不能提;既無六親之靠,又乏薪水之資;每逢飢寒,坐以待斃,情實堪傷。」
|
發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挖掘。《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師丹》:「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發掘傅太后、丁太后冢。」《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昔吾西征,見唐朝十八陵,無不被人發掘的。」
|
天造地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造地設」指事物乃天地的力量所形成,也就是天然所形成的。此語見於宋代陸游的〈南園記〉。宋寧宗慶元三年二月丙午,憲聖太后賜與少師平原郡王韓侂冑一處別園,經過修築整建後,取名「南園」。南園位於浙江杭州市武林山東麓,山腳下是西湖湖水匯集處,自然天成的景色,可說是山光水色中最為美麗的。後來「天造地設」就是用來指天然所成就的,亦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彼此配合得自然得體,渾然天成。
|
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吐口水。有輕視、鄙棄的意思。如:「唾罵」、「唾棄」。《戰國策.趙策四》:「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
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目,動物的視覺器官。如:「眼睛」、「濃眉大眼」。《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