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78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雕蟲篆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卷而作〈畔牢愁〉,形式精緻華麗,內容則與司馬相如一樣,均是諷少而勸多。但後來揚雄的文學態度轉變,崇尚五經、儒學,鄙薄辭賦。在《法言.吾子》中記載著,有人問揚雄說:「你年輕時很喜歡寫辭賦吧?」揚雄回答:「沒錯,但那不過像是小孩子所學的蟲書、刻符之類的小技罷了。」過了一會兒,揚雄又說:「胸懷大志的人是不屑去做那些事的。」原來西漢學童必須學習八體,其中蟲書和刻符又是八體之中,最纖巧難寫的兩種字體,寫的人費盡心思,卻缺少實用價值。所以揚雄用「彫蟲篆刻」比喻講究詞藻麗句的辭賦,創作者雖然費心,卻不實用,難成大道,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後來「雕蟲小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或用來比喻文學,如《北史》李...
黃老治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家主張的無為與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漢初宰相曹參奉行此術,至文帝、景帝時,亦遵行不改,而成為西漢的治世。
道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人物,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後亦指崇尚黃帝、老莊之說者。《漢書.卷三○.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遊記》第二回:「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同工異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異曲同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異曲同工」原作「同工異曲」。「曲」指曲調,「工」指巧妙。韓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其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自嘲。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學業要精進,就要勤勉;學業之所以荒廢,就是因為嬉戲。」學生卻回說:「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作品的旨趣,及得上《莊子》、《楚辭》的宏肆深奧,寫作技巧也如同《史記》般豐富,能力比得上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
蒙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想表現在對「人」的觀瞻上。認為人是一個空虛的、愚蠢的、不道德的存在物。二、自然的人文主義者(一)在崇尚人的價值與人的尊嚴上,不忘懷自然的可貴性。 (二)自然,就是教育家所利用的教育資源。蒙田說:「我要使世界成為學者的書庫。」(三)把自然、世界、人類視為一體。 三、重感官經驗(一)在知識起源上,蒙田不信理性,而重感官經驗。「我只依實際感覺來作判斷,而非憑推理」。四、教育主張 (一)教育目的-知識要能活用1.記憶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由背誦而失去認識並非求知識,只不過是保留它所信賴的記憶而已。2.實物經驗重於文字記憶,而自然...
脫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不受拘束。《晉書.卷七五.列傳.韓伯》:「崇尚莊老,脫落名教。」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有高世之度,脫落塵俗。」
繼晷焚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焚膏繼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攘斥佛、老,以提倡古文為職志,文章自成一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國其他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文中敘述大學老師訓誨他的學生說:「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以後才能有成就。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話都還沒說完,就有一位學生譏笑他說:「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麼久以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大大小小的知識一絲一毫也不放過,連夜晚都點燈接...
遺臭萬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有《幽明錄》、《宣驗記》、《世說新語》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政局動盪,許多文人名士不能重務實而崇尚清談,品評人物之風盛行。《世說新語》就是記述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軼聞和遺事,反映了各種人物的風貌。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若干則,全書共有一千多則。書中除了反映士人們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外,更善用了比喻、對照、誇張、描繪等文學修辭技巧。在〈尤悔〉篇中提到東晉大將桓溫,有一次在休息時躺著對親信們說:「像現在這樣冷冷清清的,毫無作為,將要被晉文帝和景帝所恥笑了。人生在世,不應當這樣沒沒無聞。」接著忽然坐起來說:「難道我就這樣既不能讓美名流傳於後世,也不...
造極登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登峰造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崇尚清談,盛行品評人物,所以記述名人軼事的「志人小說」也流行當時。此類小說採集過去及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逸事,加以編撰,很能反映各類人物的面貌,間接表現出當時的社會民情。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則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共三十六門,均為簡潔雋永的短篇,長者數行,短者僅二、三十字,但因善於把人物的語言與情態相結合,並使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技巧,較之一般志怪小說,更富文學價值。在《世說新說.文學》中記載了關於晉簡文帝的一段話。簡文帝篤信佛教,研究佛經,見經上云如果淨化磨練自己的精神,就可以成佛。...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他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啟》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對唐初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 著作由於他的著作絕大部份已經散失,現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經是明代崇禎皇帝庚辰年間刻「初唐四傑」著作時,根據後人收集到的一點斷簡殘篇湊合而成的結果,因此我們無法知道他決心修佛始自何時。但根據《王子安集》,我們至少知道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