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個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個人或個體為中心,崇尚個人自由與權利,尊重個性的主張,強調獨立思考判斷,將個人的利益與存在價值,看作重於集體或社會的利益與存在價值,這些思想叫做個人主義。也稱為「個體主義」。
崇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崇尚恭敬的禮節。《漢書.卷二三.刑法志》:「愛待敬而不敗,德須威而久立,故制禮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
子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間)講學,「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史記•儒林列傳》),還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子夏思想既是早期儒家在三晉的發展,又是由儒入法的關鍵。子夏本人不是法家人物,但以子夏思想為核心的三晉儒家卻非常注重實際。子夏儒學不僅直接影響了戰國早期法家,也間接影響了荀子的思想和韓非子的思想,而荀、韓都是三晉人士,韓非子還曾師從荀子,最終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三晉法家的思想,不僅代表了...
嵇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上著名的清高人士有很高的評價,卻對周武王、孔子等人排拒在外,也看得出他多麼討厭出仕之人。 思想嵇康崇尚道家學說,主張「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迹,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做官。大將軍司馬昭曾他為幕僚,他跑到河東郡去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他,遭到他的冷遇。鍾會覺得自討沒趣,起身要走,嵇康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他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 著作詩...
康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攻取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參考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2600147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2602780&q=7006100806282&p=%E5%BA%B7%E7%...
彫蟲小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卷而作〈畔牢愁〉,形式精緻華麗,內容則與司馬相如一樣,均是諷少而勸多。但後來揚雄的文學態度轉變,崇尚五經、儒學,鄙薄辭賦。在《法言.吾子》中記載著,有人問揚雄說:「你年輕時很喜歡寫辭賦吧?」揚雄回答:「沒錯,但那不過像是小孩子所學的蟲書、刻符之類的小技罷了。」過了一會兒,揚雄又說:「胸懷大志的人是不屑去做那些事的。」原來西漢學童必須學習八體,其中蟲書和刻符又是八體之中,最纖巧難寫的兩種字體,寫的人費盡心思,卻缺少實用價值。所以揚雄用「彫蟲篆刻」比喻講究詞藻麗句的辭賦,創作者雖然費心,卻不實用,難成大道,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後來「雕蟲小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或用來比喻文學,如《北史》李...
動常得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動輒得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時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前所崇尚、流行的風氣或愛好等。[例]一味的追求時尚,很容易迷失自己。
儒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孔子為宗師,主張禮治,強調倫常關係。後亦指崇尚孔孟之說或性理之學的學者。《漢書.卷三○.藝文志》:「儒家者流……游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三國志.卷一六.魏書.任蘇杜鄭倉傳.杜畿》:「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最風俗之流弊,創業者之所致慎也。」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人才缺少,皇帝和政府都重視開辦培養人才的機構。政治上「與民休息」,文化上前期崇尚黃老學說,講究因循無為。然而董仲舒則在和漢武帝對話的過程中提出教育改革的重要建議,他相信「天人感應」,主張將所有學說統一到一家之上,為政治服務,提出「興太學以養士」,「重選舉以選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 東漢 初期,王充提出「人有善惡之分」,「性可教而為善」及「在所間染而善惡變藝」的觀點,主張國家大量興辦學校,並通過行政手段給予保護。後期,地方官辦學校逐漸變的有規模,學生也可以通過考試從低級學校升入高級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