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9.20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顏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的繼承人,是聖教的輔佐者。顏子一死,孔子遽失輔佐,道統無人繼承,天下蒼生將如之何。因此,有天亡我的感受,所以發出如此悲痛的歎息。*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死。孔子到顏家弔哭,哀傷過度。集解馬融注:「慟,哀過也」。隨行的諸弟子對孔子說:「夫子慟矣」。孔子慟而不自知,經弟子提醒,故先疑問;「有慟乎」。既而一想,確是過於哀傷,便說:「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夫人」當「此人」講,即指顏子而言,意思是,不為顏淵慟,當為誰慟呢?由前章「天喪予」,可以了解此章「哭之慟」的悲心。*...
觸景生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朝戴良有一篇〈錢氏三樓詩序〉,一方面是錢氏兄弟蓋了樓替他們高興,一方面是因為喜愛棲碧、攬秀、玩清三座樓的名字而寫作。文中「詩人見景而生情,觸物而起興」二句,指出詩人往往因為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的情感波動,並將感受透過詩文表達出來。後來「觸景生情」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亦如清人趙翼《甌北詩話.卷四.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意指淺顯易懂的詩,大多是因為看見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或是因為事件而興起的意念,讀起來讓人感受深刻,意味深長,值得再三玩味。
心如刀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如刀割」原作「心肝若割」,謂猶如心頭被利刃割過,通常用來比喻內心的痛苦感受。漢代蔡邕〈太傅胡廣碑〉一文說道:「進睹墳塋,几筵空設;退顧堂廡,音儀永闕。感悼傷懷,心肝若割。」意思是說:我來到你的墓前,看到祭桌上空空蕩蕩的;再回頭看昔日常見你影子的長廊廂房,卻也望不到你的音容身姿。內心的傷痛油然生起,像是有把利刃正割著我的心頭。此處作者便用「心肝若割」比喻自己內心極深刻的痛苦。後來「心如刀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內心極為痛苦,像被刀割一樣,多用在所關切的人遭受苦難,而自身卻無能為力的狀況下,如明代小說《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郎聽說打著慧娘,心如刀割,眼中落下淚來...
移情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受分析者對分析師所產生的正負向情緒,此情緒常為過往重要事件的表徵或與個人成長史中的重要他人有關。
需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必定要有、應該要有。如:「你無法完全了解他到底需要什麼東西。」「出門在外,最需要朋友的幫忙。」
2.對事物的欲望或需求。如:「當我們飢渴時需要溫飽,孤獨、寂寞時需要關懷。」
3.經濟學上指在一定時間、一定市場,依一定價格而獲得滿足的商品量。對商品不僅能購買,而且願意購買。
阿德勒_個體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則視個人生活型態而定。生活型態是習得的,與個人幼時經驗有關,決定於兒童對其經驗的感受和認知,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生活型態是完全相同的。另外,「社會興趣」是阿德勒理論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其指的是個人對於自身以外的人事物之注意與關壞,我們所能與他人分享的程度及關懷他人的程度,就是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標。社會興趣的傾向是與生俱來的,但也需要適當的環境來培養。兒童是透過父母來認識他人和社會的,兒童藉著對父母的信賴,發展到對所有人和社會的信賴,這對正常的人格發展而言很重要。 參考資料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
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外界感受而來對事物的心象。
杜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藝術特色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且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在刻畫人物時,杜甫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家庭星座(family_constell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所處的家庭氣氛也會不同。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對自己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感受是主觀的,端看孩子自身對經驗的解釋。有些孩子的感受是愉快的,有些則否,這些主觀的印象是其人生態度的基礎。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家庭星座英文關鍵字:family constellation 參考資料1.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五南。p.712. Rudolf Dreikurs, Bernice Bronia ...
滿面春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風是一年之中最為和煦的風,不冷不熱,吹拂在臉上令人舒暢,所以笑容堆滿臉,這應當就是「滿面春風」這句成語的由來。古人詩句常引用這種情境,例如《全宋詩》中載錄了一首釋志南和尚的詩:「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來臨了,和風輕拂臉上,是何等愉悅!至於使用「滿面春風」一詞,則可從宋代陳與義的〈寓居劉倉廨中晚步過鄭倉臺上〉詩中看見,詩一開頭就說:「紗巾竹杖過荒陂,滿面春風二月時。」描述詩人在滿面春風的二月,外出散步的感受。陳與義用的是「滿面春風」的原義,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滿面笑容,心情喜悅或得意的情狀。有時也會和「一團和氣」連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