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49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堂和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團和氣」之典源,提供參考。 ※《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一二.傳聞雜記》明道先生1>坐如泥塑人2>,接人3>則渾4>是一團和氣。 〔注解〕 (1) 明道先生:程顥,字伯淳,西元1032∼1085,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與其弟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著有《識仁篇》、《定性書》等,合在《二程全書》中。 (2) 泥塑人:用泥土塑成的人像。形容人呆板而靜止不動。 (3) 接人:與人交往。 (4) 渾:完全。
魚得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紹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斯世也。 〔注解〕 (1) 程氏:指程顥、程頤兩兄弟。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程頤(西元1033∼1107),字正叔,號伊川先生,宋洛陽人。為學以誠敬為本,主窮理,言行以聖人為模範。與兄程顥合稱為「二程」,開創洛派理學。
李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李璟(916年-961年),字伯玉,原名徐景通,南唐建立後改名李璟,對後周稱臣後又為避後周信祖諱而改名李景,是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因此也被稱為中主、嗣主。昇元七年(943年)李昪過世,李璟繼位,改元保大。李璟即位後,改變父親李昪保守的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皆因繼承人爭位而內亂的馬楚及閩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李璟死於961年,時年47歲。他的廟號是元宗,諡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文學作品李璟的詞作被收入《南唐二主詞》中。
苦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資料來源4 責任編輯 生平苦苓(男,1955年10月8日—),本名王裕仁,台灣作家,曾任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祖籍熱河省林東縣,滿清旗人之後,生長於台灣台中縣。據悉「苓」字是取自於過往中一個令他難忘的女子之名。台大中文系畢業後,曾任明道中學教師9年。2001年與蘇玉珍離婚,逐漸淡出螢光幕。現在擔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 著作短篇《每一句不滿都是愛》75年前衛出版社《外省故鄉》77年希代書版公司《誰能查禁我的愛》78年林白出版社《大大將軍》80年自立晚報社《永遠的四人幫》82年晨星出版社《男人背叛》8...
菽麥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不辨菽麥」。見「不辨菽麥」條。01.宋.林逋〈省心錄〉:「後世以文章明道,其弊至於菽麥不分,豈止不知稼穡艱難哉!」 
秦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究,文筆游走靈活,聯想奇妙,感情自然流露。秦牧的散文特色之一,是言近旨遠,哲理性很强,在闡述關點,講明道理時,絕不枯燥。秦牧有别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十分廣泛、談古論今、旁徵博引,顯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識根底。作者從歷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見聞侃侃談起,以土地為對象,有時展現新時代的風貌,有時則追敘慘痛的歷史,有時又歌頌新社会的建設者等等……,從古至今,從草木禽獸到人情百態、到故事傳說,甚至到現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提供讀者極為豐富的歷史教材。 著作《秦牧全集》、《火種集》、《秦牧散文集》、《彩蝶樹》、《...
通今博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博古通今」之典源,提供參考。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1>曰:「吾聞老聃2>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3>矣。」對曰:「謹受命。」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聖人之後也,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
羞惱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怎生敢去合他結仇?就為了這姑娘身上的事。」說著又寫了兩句,指道:「便是這等一個情節。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尚氣節的人,不同那趨炎附勢1>的世俗庸流2>。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賢郎3>又是如此如此,任他那上司的百般牢籠4>,這事他絕不吐口5>應許。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6>,把他參革,拿問在監,因此一口暗氣而亡。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 〔注解〕 (1) 趨炎附勢:比喻依附權勢。見「趨炎附勢」。 (2) 庸流:平庸無能的人。 (3) 賢郎:對他人兒子的敬稱。 (4) 牢籠:籠絡。 (5) 吐口:透露口風。 (6) 假公濟...
嗣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斯世也。 〔注解〕 (1) 程氏:指程顥、程頤兩兄弟。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程頤(西元1033∼1107),字正叔,號伊川先生,宋洛陽人。為學以誠敬為本,主窮理,言行以聖人為模範。與兄程顥合稱為「二程」,開創洛派理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