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博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博古知今注音︰ㄅㄛˊ ㄍㄨˇ ㄓ ㄐ|ㄣ漢語拼音︰bó gǔ zhī jīn釋義︰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01.《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源) 02.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近來有一秀才,姓蘇名秦,此人博古知今,真乃將相之器。」 參考詞語︰披古通今注音︰ㄆ|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ㄣ漢語拼音︰pī gǔ tōng jīn釋義︰披,翻閱。「披古通今」猶「博古通今」。見「博古通今」條。 01.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姦理俗。」 參考詞語︰通...
心平氣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荊公與先生雖道不同,而嘗謂先生忠信,先生每與論事,心平氣和。」
體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細心體會、領悟。《朱子全書.卷五五.道統四.自論為學工夫》:「乃知明道先生所謂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者,真不妄也。」
現身說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佛、菩薩顯現種種化身,向眾生宣說佛法。#語本《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後用「現身說法」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說明道理或勸導別人。
要言不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李光地《榕村語錄.卷二八.治道二》:「明道論樂,謂:『將上下聲考之,須得其正,一言以蔽之,省辨論者多少紛紛。』此等處,與所謂『加一倍』法者,皆可謂要言不煩。」
凌性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凌性傑,1974年生,高雄市人。高雄中學、師大國文系、中正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台北市立建國中學。1990年 9月,就讀高雄中學,加入雄中青年社。 1992年 5月,〈致墜樓人〉獲明道文藝全國學生文學獎高中散文第四名。 1993年 5月,〈舞的記憶〉獲明道文藝全國學生文學獎高中散文第二名。 1994年 3月,通過教育部語文資優甄試,保送台灣師大國文學系。5月,〈痕跡〉獲
顛撲不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宋.朱熹〈與張欽夫書〉其二(據《朱子文集.卷三○》引)明道先生曰:「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顛撲不破,絕滲漏1>、無病敗耳。高明之意,大抵在於施為運用處求之,正禪家所謂石火電光底消息也,而於優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 〔注解〕 (1) 滲漏:喻指文字、語言的破綻。 ◎2《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伊川「性即理也」,橫渠「心統性情」二句,顛撲不破!
忘筌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說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誇。《水滸傳》第二九回:「我卻不是說嘴。憑著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西遊記》第四二回:「你這猴頭只會說嘴!瓶兒,你也拿不動,怎麼去降妖縛怪?」也作「說口」。
糊裡糊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行事極為迷糊或不明道理。《老殘遊記》第一五回:「誰知道一天乏透的人,得了點暖氣,又有兩杯酒下了肚,糊裡糊塗,坐在那埋,就睡著了。」《文明小史》第一○回:「連著縣太爺也是糊裡糊塗的。要到得那裡再問,我又何必問他呢?」也作「胡裡胡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