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老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怎生敢去合他結仇?就為了這姑娘身上的事。」說著又寫了兩句,指道:「便是這等一個情節。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尚氣節的人,不同那趨炎附勢1>的世俗庸流2>。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賢郎3>又是如此如此,任他那上司的百般牢籠4>,這事他絕不吐口5>應許。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6>,把他參革,拿問在監,因此一口暗氣而亡。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 〔注解〕 (1) 趨炎附勢:比喻依附權勢。見「趨炎附勢」。 (2) 庸流:平庸無能的人。 (3) 賢郎:對他人兒子的敬稱。 (4) 牢籠:籠絡。 (5) 吐口:透露口風。 (6) 假公濟...
如坐春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二程語錄.卷一七.外傳.傳聞雜記.右見庭聞稿錄》:「朱公掞來見明道於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後比喻在溫和的環境中受教或與品德學識高的人相處,受其薰陶。如:「聽師一席話,如坐春風!」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為清談浮泛之文。主張窮經致用,反對言之無物之擬古文學,應酬文字、浪漫文學。主張文學應為聖賢立言、明道、載道。學宗程、朱,篤六經,旁涉國家典制,以及天文,儀象、兵農之屬。晚年則精研考證,兼嗜金石。著有亭林詩文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等書。 三目從平定三藩之亂以后,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穩定下來了。但是,還有一點叫康熙帝不大放心,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來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採用一個辦法開"博學鴻詞科",命令各地官員和朝廷大臣,把有學問的文人推薦給朝廷,馬上封他做官。這一招果然很靈,不少全國著名的學者、文人應召到...
王鼎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年《靈感》(作文四書之一)作者自印 1978年,爾雅出版社 1989年《文學種籽》(作文四書之二)明道文藝雜誌社 1982年,爾雅出版社 2003年《作文七巧》(作文四書之三)作者自印 1984年,爾雅出版社 2003年《作文十九間:作文七巧補述》(作文四書之四)作者自印 1986年,爾雅出版社 2004年《兩岸書聲》爾雅出版社 1990年*詩《有詩》 爾雅出版社 1999年1月*合集《王鼎鈞自選集》 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1月 獲獎曾獲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國父誕辰紀念獎金」、中國文藝協會「文藝評論獎章」、中山...
一步一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亦步亦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顏淵在孔子弟子中最為賢良,雖然貧困,卻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依然奮發好學,在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裡,名列於德行科。在《莊子.田子方》中,曾用他們師生為例,來說明道家自然無為的道理。文章中記載了孔子和顏淵的一段對話。有一天顏淵請教孔子:「夫子走的時候,我也跟著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著快步走;夫子快跑時,我也跟著快跑。可是當夫子奔走速度達到非常快速的時候,我卻只能在後面瞪著眼睛直看。」顏淵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也就是孔子不需要說什麼,眾人就自然信服;不曾親近或偏袒,但情意卻自然而...
一團和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態度和藹可親。《二程語錄》卷一七:「明道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則渾是一團和氣。」《水滸傳》第一九回:「王頭領待人接物,一團和氣,如何心地倒恁窄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亮、明朗。通「朗」。明.張自烈《正字通.火部》:「烺,明也,與朗通。」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
歐陽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 、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 文學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其散文代表作有灑脫的《醉翁亭記》、《秋聲賦》。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寫的《六一居士傳》中,解釋六一的由來,他說:「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歐陽修寫起文章...
輕車熟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駕輕就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處士石洪是韓愈的好友,他於元和五年,赴任河陽節度使烏公參謀,臨行前他擺設宴席於上東門外,與朋友們餞別。韓愈也參加了這次的宴會,並為了送別友人作了序。韓愈在文中寫道:「與處士談論古今的道理,就好像以四匹馬...
交臂失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失之交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失之交臂」原作「交臂失之」。顏淵在孔子弟子中最為賢良,雖然貧困,卻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依然奮發好學,在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裡,名列於德行科。在《莊子.田子方》中,曾用他們師生為例,來說明道家自然無為的道理。文章中記載了孔子和顏淵的一段對話。顏淵認為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因此不解地向孔子請教。孔子就向顏淵解釋:「那是因為我循自然運行的腳步前進,本來就沒有固定的一點。你如果用一定的標準要來做比較,當然會和我手臂相擦而過,明明是擦身相近卻難以見面。這就好像所尋找的對象已不在了,你卻拼命去找,和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