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黑長尾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較短,尾羽栗色有明顯的黑色橫斑;胸腹部羽毛褐色,有黑色斑點或白色箭頭型斑紋。 生態習性為台灣特有種。棲息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的針闊葉混合林及箭竹草原中。習性警慎,遇到干擾時會緩緩躲入草叢中,少會驚飛。領域性強,常單獨行動且邊走邊覓食,食性極廣,包含木本及草本植物的嫩芽、果實、種子及昆蟲和蚯蚓等。 面臨問題過量獵捕與干擾使得族群量大減,1981年列入鳥類保育紅皮書,至今仍只維持數千隻的族群量,需持續加強保育及研究工作。<註1>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保育類,曾在宜蘭的北關山區、四季林道及南山有過出現紀錄<註4&...
巢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鳥獸棲息的地方。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宮陛多巢穴,城闕生雲煙。」
紫嘯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減重的紫嘯鶇曾有過對紫嘯鶇做過社會行為研究,研究指出一般來說體重佔優勢的紫嘯鶇,社會地位較高,他的棲息順序與棲位高度也相對較高;若社會地位發生變動,個體間的取食優先順序也會改變,使得社會地位降低者體重變輕。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紫嘯鶇英文關鍵字:Myiophoneus insularis 參考書目註1:自然生態保育系列叢書三,宜蘭縣鳥類資源52頁,張明財及林燕秋撰文,宜蘭縣政府1996年8月出版。註2:鳥羽,台灣野鳥羽毛圖鑑266頁,郝偉廉著,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2006年2月發行。註3:台灣野鳥圖誌80頁,何華...
狎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親暱。《紅樓夢》第七八回:「而玉得於衾枕櫛沐之間,棲息宴遊之夕,親暱狎褻,相與共處者,僅五年八月有奇。」
台灣野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起。牠們的身上通常都會有條紋,在樹林裡面可以偽裝自己。(註1) 生長環境野豬在森林、灌叢或草叢中棲息,並沒有明顯的巢穴,但牠會在休息處備用草舖成平台草窩供睡眠或生產用。公豬平時單獨活動,到了繁殖季節則常伴隨母豬身邊,直到生產為止(母豬每胎可升三至六隻小豬)。野豬夜間活動較為頻繁,常到人間稀少的山徑、林道或溪邊覓食,往往一夜之後,野豬所到之處整片芒草地都被翻得非常凌亂。到了白天牠多半在密林中睡覺。(註2) 形狀特殊的鼻子野豬鼻子是豬最顯著的特徵,是出色的挖掘工具,為了強化鼻部的力量,在鼻鏡的中央、鼻軟骨的前方,特別長了...
台灣野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縱溝,將上唇分為兩瓣,是天生的「兔唇」。(註1)2.台灣野兔屬於夜行性,喜歡在人類行走的小道上行動,棲息在海岸防風林、農田、果園、墓地、低海拔山區和高山草原。牠們通常在暗夜中單獨行動,只有初生幼兔會跟隨母兔出現在巢穴附近,但生性機敏,周遭環境略有風吹草動即躲進草叢中。(註2) 野兔不要喝水其實兔子只有在哺乳期和吃了足夠嫩葉的情況下才不必喝水。若攝取的食物中水分含量充足,經體內的代謝所產生的水分足夠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時,就可以不必喝水,否則都是需要喝水的。需要喝水的程度乃隨季節與食物而不同,通常在夏天的月夜,較容易觀察到生活...
環頸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暗褐色橫斑;腹面斑點較少,但胸側及腹側斑點較多; 嘴及腳皆為淡青灰色。 生態習性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於平地至丘陵台地或開闊之溪床等草生地或耕作地,喜歡在乾燥的草叢中活動,以啄食昆蟲、嫩葉、種子及附近田地之穀類維生。<註1>腳強健有力,善於奔走,飛行時雖然也很有力,但不能持久;清晨或黃昏時較容易遇見,夜晚在樹上棲息保育等級:珍貴稀有保育類<註2> 面臨問題原是低海拔地區的普遍留鳥,由於棲地遭到破壞與外來亞種的引進,目前只能...
鸛雀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城上的一座樓亭。因常有鸛雀棲息其上,故稱為「鸛雀樓」。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五.藝文》:「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
天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天鵝(swan)1.1 黑天鵝1.2 大天鵝1.3 關鍵字1.4 參考書目 天鵝(swan)1. 天鵝是一種美麗的水鳥,牠們有著優雅修長的脖頸,在水中滑行時常常將脖頸彎成非常優美的s形,顯得優雅高貴,輕盈優雅,天鵝常棲息在湖邊或是沼澤地中,冬天則是為了要找尋食物而往南方遷移。天鵝非常專情,終身不換配偶,平時都是成對的生活,形影不離,尤其是在孵卵期間感情尤為深厚。當雌鳥孵卵時,雄鳥就會在附近警戒,一旦發現敵人,立刻就會高聲鳴叫,雌天鵝此時就會立即用雜草將卵掩蓋住,然後飛走,等到危險情況過去後,雌鳥就會飛回繼續牠們的...
亞洲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象為主體的象群裡,通常也會有一頭雄象。過去亞洲象習慣隨季節變遷進祥長途遷移,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大象棲息地已經變成農場,這些習慣也已經消失了。其中亞洲象的體型較小一點,大約四千年前人類就開始馴化亞洲象,用於各種儀式、場合和各種繁重動物。儘管近年來野生亞洲象的數量已經有大幅減少,但是人們還是不斷的在捕捉和馴服亞洲象。從1979-1985年期間,每年有十萬頭大象被殺死,以滿足人類對象牙的需要。亞洲象近年來已經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物種。(註1)2. 亞洲象與非洲象的外型也稍微有些差別,亞洲象的後背比較弓,耳朵也較小,鼻子頂端也只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