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鄧通之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鄧通,漢文帝的寵臣,文帝賜銅山,得自鑄錢,由是大富,鄧氏錢布天下。鄧通之財比喻非常富裕,家財萬貫。
談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過其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漢景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號。(西元前188~前141)姓劉名啟,字開。在位十六年(前157~前141)。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採用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鼂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
流汗沾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汗流浹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西漢初年,由於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呂太后把持,並分封其家族兄弟為王。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帶兵誅殺呂氏諸王,剷除呂氏的勢力,並迎高祖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即位後,右丞相陳平認為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要大得多,於是自願將右丞相的位子讓出。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勃成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陳平則降為較低的左丞相。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周勃說:「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都是掌管軍事,對這些事情並不了解,只好回答不知。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
汗流浹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汗流浹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西漢初年,由於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呂太后把持,並分封其家族兄弟為王。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帶兵誅殺呂氏諸王,剷除呂氏的勢力,並迎高祖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即位後,右丞相陳平認為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要大得多,於是自願將右丞相的位子讓出。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勃成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陳平則降為較低的左丞相。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周勃說:「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都是掌管軍事,對這些事情並不了解,只好回答不知。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
洽背汗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汗流浹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西漢初年,由於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呂太后把持,並分封其家族兄弟為王。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帶兵誅殺呂氏諸王,剷除呂氏的勢力,並迎高祖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即位後,右丞相陳平認為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要大得多,於是自願將右丞相的位子讓出。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勃成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陳平則降為較低的左丞相。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周勃說:「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都是掌管軍事,對這些事情並不了解,只好回答不知。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
千金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顧:藉著。 (4) 趙同:西漢時宦官,生卒年不詳。 (5) 竇長君:西漢觀津人,生卒年不詳。漢文帝竇皇后之弟。竇,音ㄉㄡˋ。 (6) 季布:西漢時人,生卒年不詳。楚漢相爭,初為項羽部將,數圍劉邦。及項羽滅,為劉邦追捕,後由朱家透過汝陰侯滕公,乃得赦免,並官郎中、中郎將及河東守等。 (7) 諫:用言語或行動勸告別人改正錯誤。 (8) 通:交往。 (9) 不說:不悅。說,通「悅」。 (10) 游揚:稱揚美名,使名聲遠播。 (11) 距:通「拒」,拒絕。
宣室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唐張讀撰。十卷。補遺一卷。內容為鬼神靈異的神話傳說。因取漢文帝宣室受釐,召賈誼問鬼神事的典故作為書名,故稱為「宣室志」。
霸陵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秦代時原名芷陽縣,後因漢文帝陵墓築於此,故改名為「霸陵縣」。晉改稱為「霸城」,北周廢。故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也作「灞陵縣」。
置而不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擱置一旁,不予理會。宋.蘇軾〈漢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才之過人者也,才者遺而不錄,不才者置而不問,則事之不廢壞者有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