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4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無所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白居易〈悲哉行〉(據《全唐詩.卷四二四.白居易》引)沉沉朱門宅,中有乳臭兒。狀貌如婦人,光明膏粱肌。手不把春卷,身不擐戎衣。二十襲封爵,門承勳戚資。春來日日出,服御何輕肥1>。朝從博徒2>飲,暮有倡樓3>期。平封4>還酒債,堆金選蛾眉5>。聲色狗馬6>外,其餘一無知。山苗與澗松,地勢隨高卑。古來無奈何,非君獨傷悲。 〔注解〕 (1) 輕肥:即輕裘、肥馬,比喻顯貴人家。 (2) 博徒:賭徒。 (3) 倡樓:倡女所居處,指妓院。 (4) 平封:畫分資產。 (5) 蛾眉:女人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如蠶蛾的觸鬚,借指美人。 (6) 聲色狗馬:指歌聲、美色、養狗、騎馬等的荒淫享樂之事。
李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漸入淒涼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詩情酒興,還是不減當年。下面所選的《江夏別宋之悌》反映了暮年李白對國家無奈之情。風格評價:李白才情橫溢,其詩奔放不群,俊逸清新,為浪漫派詩人代表,有「詩仙」之名。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天寶元年,應詔入長安,供奉翰林。賀知章見其文,讚嘆為「天上謫仙人」。學術:1.李白詩作今存千餘首,各種詩體皆擅長,尤其擅長古詩、絕句,然律詩作品較少。2.詩歌充滿浪漫、閒適精神,擅用誇張及譬喻手法來表達豐富、熱切的感情。著作:李太白全集。作品:《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長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
失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希望落空,不遂所望。《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您下梢只恁地狼狽,怎不叫他失望!」《文明小史》第一回:「柳知府點名進來,甚為失望,無奈將題目寫了,掛牌出去。」
老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親臨上司,屬員怎生敢去合他結仇?就為了這姑娘身上的事。」說著又寫了兩句,指道:「便是這等一個情節。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尚氣節的人,不同那趨炎附勢1>的世俗庸流2>。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賢郎3>又是如此如此,任他那上司的百般牢籠4>,這事他絕不吐口5>應許。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6>,把他參革,拿問在監,因此一口暗氣而亡。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 〔注解〕 (1) 趨炎附勢:比喻依附權勢。見「趨炎附勢」。 (2) 庸流:平庸無能的人。 (3) 賢郎:對他人兒子的敬稱。 (4) 牢籠:籠絡。 (5) 吐口:透露口風。 ...
況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何況、而且。表示更進一層的語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次日潘父就逼兒子出外去了,滴珠獨自一個,越越悽惶,有情無緒。況且是個嬌養的女兒,新來的媳婦,摸頭路不著,沒個是處,終日悶悶過了。」《紅樓夢》第六四回:「尤氏卻知此事不妥,因而極力勸止。無奈賈珍主意已定,素日又是順從慣了的;況且他與二姐本非一母,不便深管,因而也只得由他們鬧去了。」
迎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逢迎,揣測人意而投其所好。《資治通鑑.卷二二○.唐紀三十六.肅宗至德二年》:「於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苟容,以竊富貴。」《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魏總辦實在看不過,無奈深曉得這位撫臺的意思,正顯得他能吃苦,並非自己不願供給,他今要迎合他的意思,只得如此。」
學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求學所得的知識。《儒林外史》第四七回:「無奈他雖有這一肚子學問,五河人總不許他開口。」《紅樓夢》第七九回:「奶奶不知道,我們姑娘的學問,連我們姨老爺時常還誇呢。」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一朝鑄鼎降龍馭,小臣髯絕不得去。  今來蕭瑟萬井空,唯見蒼山起煙霧。可憐蹭蹬失風波,  仰天大叫無奈何。弊裘羸馬凍欲死,賴遇主人杯酒多。 學仙二首  昔有道士求神仙,靈真下試心確然。千鈞巨石一發懸,  臥之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試過,名奏玉皇乃升天。  雲氣冉冉漸不見,留語弟子但精堅。  石上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豈不見古來三人俱弟兄,結茅深山讀仙經。  上有青冥倚天之絕壁,下有颼飀萬壑之松聲。  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讀多七過可乞言,  為子心精得神仙。可憐二弟仰天泣,一失毫釐千萬年。 廣陵行 ...
低聲下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恭順小心的樣子。《醒世恆言.卷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房德被搶白了這兩句,滿面羞慚。事在無奈,只得老著臉,低聲下氣道:『娘子,一向深虧你的氣力,感激不盡。』」《紅樓夢》第九五回:「只苦了襲人,雖然在寶玉跟前低聲下氣的伏侍勸慰,寶玉竟是不懂。」
前車之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人的失敗,可作為後人的借鏡。參見「前車覆,後車戒」條。《鏡花緣》第九八回:「武五思命人把陽衍、章芹、文萁、文菘四個屍首送到文營,並勸文芸、章葒『早早收兵;若再執迷不醒,這四人就是前車之鑒。』」《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無奈經辦的人,一再失信於民,遂令全國民心渙散,以後再要籌款,人人有前車之鑒,不得不視為畏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