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48 ms
共 2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瑪它契那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墨西哥一種中世紀西班牙的舞蹈形式,惟在引進墨西哥之前,其西班牙形式已遭極多改變。原始的西班牙形式被定義為:玩笑、丑角、屠夫、怪誕可笑之舞、戴面具舞者。在新墨西哥相當活躍,在歐洲反而已廢存。最早此舞為新年節慶之用,現在則和聖誕節連結,在早上下午各公開表演一次。舞蹈領導者叫馬男卡(Mananca),穿著反傳統的服裝,其舞伴為一男生扮成的小女孩叫馬林奇〔見Malinche〕。戴禮冠的男舞者開始和馬男卡跳舞,其他人面對面排成兩行,另一端坐著音樂師,彈著小提琴或偶而配上吉他。最後公牛出現,和一老人打鬥,當公牛被殺,所有的舞者全跪下。馬林奇穿著白色結婚禮服,在兩行中上下移動。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卡瑪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三幕五景舞劇。裴堤帕(Marius Petipa, 1818-1910)編舞,明庫斯(Ludwig Minkus, 1826-1917)作曲,聖喬治(de Saint-Georges)與裴堤帕共同編劇,羅勒(Andrei Roller)舞台設計,Evgenij Ponomarov服裝設計,首演於1872年12月17日聖彼德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er)。故事內容:偉大的舞蹈老師威斯崔(Gaetano Vestris, 1728-1808)與小提琴師來到卡瑪格(Marie Camargo, 1710-1770,十八世紀超級女舞星)的家中,教她跳舞。伴奏的小提琴師實際...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塔契夫,瑪利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美國芭蕾伶娜,原名貝蒂.瑪麗.塔契夫(Betty Marie Tallchief),她生於奧克拉荷馬州的費爾發斯(Fairfax),據說父母是印地安人,而她是奧薩吉(Osage tribe)部落第一個職業婦女。她的妹妹瑪喬麗(Marjorie)也是名芭蕾舞者,她們在洛杉磯長大,隨伯妮絲拉娃.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及艾內斯特.貝榭(Ernest Belcher)學舞,並且在兩位恩師的舞作中演出。被公認為最優秀的芭蕾伶娜,她的優異技巧,加上舞蹈演員之身,雖然在美國發展,卻成為1940年代早期蒙地卡羅俄國芭蕾舞團(the Ballet Russe de Monte ...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P.W.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
鄧肯,瑪莉亞.泰瑞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是德裔美國籍的舞者,1896年生於德勒斯登(Dresden),原名Theresa Krüger。是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在柏林第一所舞蹈學校的學生,也是她的義女,常隨著鄧肯到各處巡迴表演。1921年離開鄧肯後,以瑪莉亞.泰瑞莎之名開創自己的舞蹈事業,在1960年代達到事業高峰。名舞評家約翰.馬丁(John Martin)讚賞她的舞蹈,富有純真的感情和極佳的音樂性,對音樂的敏銳度與肢體動作情感表達能融合為一體。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鄧肯,艾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是德裔美國籍的舞者和教師,生於1897年。是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在柏林成立舞蹈學校的首批學生。也是鄧肯收養的六位繼女中,長時間跟隨她生活、教學在一起的一位。1905年在柏林科洛歌劇院(Kroll Opera)首次參加鄧肯的演出。1911年開始在伊莉莎白位於達木士塔(Darmstadt)的舞蹈學校任教,1914年在鄧肯位於巴黎貝利佛(Bellevue)成立的舞校擔任教學工作。1921年跟隨鄧肯至俄羅斯創辦舞蹈學校,這所學校在艾瑪的主持下,成為鄧肯幾所舞校中最具活力的一所。1928年曾帶領俄羅斯的學生到美國、中國表演鄧肯的作品及她個人融合俄羅斯風情的兒童舞蹈創作作...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歐建平《舞蹈名人錄》1997.
|
優瑪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墨西哥赤瓦瓦山脈(Chihuahua)的塔拉胡馬拉(Tarahumara)印第安人的一種儀式舞蹈,常和別的舞一起演出,祈求風調雨順、穀物豐收和六畜興旺。他們相信舞蹈是由大自然之動物教給祖先的 ── 神奇的自然生物會幫助印第安人獲得生命所需;這跟族人所遵循的《如圖佈里》〔見Rutuburi〕密不可分。《優瑪麗舞》在日出前不久便開始,並且持續好幾個小時,有時達一整天;據說原本是由麋鹿所傳授。舞伴隨著巫師(Saweame)的吟頌,他點名動物,祈求動物的幫助,雖然是由男人和女人表演,但兩性分開,男的移動到巫師左邊,女的移動到巫師右邊。《優瑪麗舞》並不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是一種正式的舞,分成兩群前進和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瑪哈拉吉,比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印度人,他是當代北印度古典舞《卡達舞》(kathak)最知名的代表人物。生於著名的舞蹈世家,並且於新德里(New Delhi)的卡達克舞蹈學校(Kathak Kendra)教授《卡達舞》。他多次在學院舞蹈表演中領銜主演,如《Knmara Sambhaba》,主題取自濕婆傳奇;以及《Malti Madhav》,一齣眾所皆知的梵文戲劇。
《The Dance in India》.
|
瑪亞士比,戰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瑪亞士比(Mayasvi)祭典是居住於臺灣阿里山地區之原住民鄒族(曹族Tsou)的重大祭典儀式。早期部落凡是勇士出草凱旋歸來或聖所〔見庫巴(Cuba)〕之重建、修復等事宜時,即舉行該祭典,故亦稱謂「敵首祭」、「凱旋祭」、「團結祭」或「戰祭」。現今僅有嘉義縣吳鳳鄉之達邦社(Tapan)和特富野社(Tfuya)仍保有此一祭典儀式。每年兩部落輪流於二月十五日或八月十五日舉行此項祭典儀式,其意義在勉勵族人要有犧牲奉獻個體生命以保護部落大生命之精神,並祈福戰神降臨佑助使部落更能凝聚團結,儀式過程分四階段:一、是整備活動: 儀典前數日男性開始整理聖所及通獵區路徑之除草工作,女性則炊製祭品; 當日晨成...
巴蘇亞、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1993、依憂樹、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生活智慧》1997、劉其偉《臺灣土著文化藝術》1983。
|
安東尼,瑪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是美國的編舞家。早年師事韓亞.霍姆(Hanya Holm),並擔任其助理多年。自立門戶後在百老匯演出並為歌舞劇編舞。1954年成立舞蹈學校,1956年成立瑪麗.安東尼舞團。她的作品透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前身為國立藝術學院)羅斯.帕克斯(Ross Parkes)的介紹、演出的作品有:《軌道》、《渾沌初開-初始、亞當與夏娃、該隱與亞伯》、《歌》。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學系1996初夏展演節目單。
|
瑪麗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啞劇名。曾在英國威爾斯許多地方表演過的新年慶典啞劇;現在只有在葛藍摩根(Glamorgan)的藍吉恩偉德(Llangynwyd)還可以看到。從前的戲劇及舞蹈演出都含摩里斯與劍舞(Mores and Sword Dance),並使用死亡的白馬為重要象徵,現在則由主要的啞劇演員身穿類似屍衣的罩衫,手持馬的頭顱來表現。早期的形式是冬季對夏季的儀式對抗,以關上門作為攔阻在街上跳舞的啞劇演員。在他們唱完歌後,就被接納或迎接。這個名稱並不意謂著是「神聖的瑪麗」(Holy Mary),而只是單純的「瑪麗亞之劇」(the Play of Maria)。劍舞的部份已經消失,即使是街上跳舞的舞步也已罕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