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2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好利忘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好私利而遺忘正義。《三國演義》第一○回:「陶謙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義之輩。」
假公營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業的不悅,便上書進諫,說翟方進當權之時,作威作福,結黨營私,排擠賢良之士,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這樣的人應該嚴懲以儆天下,不宜賞賜厚葬。出現「假公濟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出現「假公濟私」的書證如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欺瞞夾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帳目上舞弊,圖求私利。《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這是眾人的事,萬一有甚差池,他眾人們只說我裡頭有什麼欺瞞夾帳的勾當。」
黨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為思想、行為、信念之歧異而形成的派別。如:「黨派惡鬥,營謀私利,並非國家之福。」
披毛求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吹毛求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非,戰國時韓國的宗室公子,是當時先秦諸子學派裡,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君王治理國家須結合法、術、勢三者。《韓非子.大體》指出識大體的人,不會讓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迷惑己心,也不會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勞神。韓非認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認為古時能執守大體的君王,用嚴明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用分明的賞罰來獎善懲惡,用客觀的標準來評量事物的輕重大小;不違反天理,不傷害人性;也不在細微的地方刻意尋找缺點和毛病。後來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變成「吹毛求疵」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營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圖謀。如:「營謀私利」。
貪名逐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求名聲,追逐私利。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四二齣:「老夫當初也只道你貪名逐利,撇了父母妻室,不肯還家。」
賣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私利而通敵,以致危害國家。《史記.卷六九.蘇秦傳》:「人有毀蘇秦者曰:『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將作亂。』」
不學無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縱無道,霍光只得建議皇太后廢了劉賀,另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即為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的妻子基於私利,想把女兒嫁給宣帝為后,便設計毒死原立的皇后。後來東窗事發,霍光的妻子眼見事情即將敗露,只好將實情告訴丈夫。霍光聽了雖然大為震驚,但還是隱瞞下來。霍光死後,有人將此事密告皇帝,霍光的妻子便意圖謀反,被朝廷派兵圍捕,霍氏族人因此被誅殺殆盡。班固在《漢書》裡評論霍光,說他對漢室的功勞,雖然比古代的賢臣周公、伊尹還要大,但是「不學亡術」,未能精通書中的道理,用不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並立了女兒為后,終於導致滅門的結局。「不學無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
殺身成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這正和「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樣,也正是傳統儒家的堅持的修身原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