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274.70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賭博時,一次投下所有賭注,希望能贏錢。[例]他狠下心來,孤注一擲,結果輸個精光。
賠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送給人夫人,又折損了自己的兵將,大大吃虧。相傳周瑜曾施計,假裝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以取荊州,結果弄巧成拙,不但沒得到荊州,反而孫權的妹妹真的被娶走,並且又折損了許多兵將。後用「賠了夫人又折兵」以比喻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吃大虧。語出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
小時了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世說新語》記載,孔融在十歲那年,跟隨父親到洛陽時,想去拜訪當時聲名很高的司隸校尉李膺(字元禮),可是只有有才華的文士和李氏親戚才會被通報接見。於是孔融走到李府門口,自稱是李膺的親戚。結果李膺接見他並且問:「我和你有親戚關係嗎?」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李耳,字伯陽)有師生關係,所以我和你可以算得上是世交。」李膺和在場的賓客聽了,對於孔融的反應敏捷感到驚奇。這時太中大夫陳韙晚到,旁邊的人告訴他這件事。陳韙聽了說:「小時候聰慧敏捷,表現優良,長大之後未必能有所成就!」孔融立刻回了一句:「想必你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慧黠囉!」陳韙當下覺得局促不安,說不出話來。後來「小時了了」...
不虛此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某種行動的結果令人滿意。如:「這趟雖遠從美國趕回來,但能再見你一面,就已經算是不虛此行了。」
布魯納(Jerome_S._Brun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複驗證和具有預測力,「對錯」和證據是否充分成為其評估標準。「故事」的模式處理人的意向、行動及其變化和結果,著重的是整體過程和特殊經驗;「典範」的模式則試圖找到一些超越特殊經驗的抽像原理原則。 認知表徵理論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有二個重點:將人類對環境中周遭的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或知識表徵。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認為從事象變化中發現其原理原則(歸納分類),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 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指三歲以下幼兒靠動作來...
行將就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次子,因為獻公晚年十分寵愛驪姬,想要改立驪姬的兒子為太子,結果太子申生被迫自殺,重耳在狐偃、趙衰等臣子的掩護下逃亡國外十九年,先後到過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他在狄國住了十二年,並且娶季隗為妻,生下伯鯈(ㄔㄡˊ)、叔劉。後來決定離開狄國前往齊國時,他要季隗等他二十五年,如果沒有回來就改嫁。季隗則表明說她已經二十五歲,再過二十五年就是快要進棺材的老太婆了,堅持要等他。後來重耳借助秦穆公的力量回到晉國,即位成為晉文公,並依言將季隗接回國。後來「行將就木」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迫不及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情況或時間急切,不能再等。[例]為了知道選舉結果,大家迫不及待的打開電視觀看選情報導。
圖窮匕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一直到地圖的盡頭,露出了一把匕首。這時候荊軻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則拿起了匕首向秦王刺去,結果沒刺中。秦王大吃一驚,站了起來,拉斷了袖子。最後荊軻行刺失敗,反而被殺。後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厲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賞賜秦軍,一方面則是派人趕緊回報鄭穆公這件事。鄭穆公獲報後,派人去招待秦國駐軍休息、居住的房舍察看,結果見到他們已經捆物裝車、磨利兵器、餵好馬匹,完成作戰的準備。於是鄭穆公將計就計派皇武子去送行,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脫穎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了,讓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後來「脫穎而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顯露才能,超越眾人。或比喻從囊中逃脫。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